媒体报道
交汇点:战疫日记|一位患者老太太的回家之路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大雨
刚刚海龙打电话来说,已安全把22床老太太平安送上了当地医院的救护车,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想着老太太终于如愿回到老伴和儿子身边,今晚我也能睡个好觉了。
最开始见到她是一周以前,九号楼腾空做缓冲病房用,原先急诊科的一部分患者分流到我们科。那极瘦小的身体蜷缩在被子里,让人几乎难以发现她的存在,闭着眼,静静地输着液。 从和她女儿王姐的交谈中了解到,老太太88岁,这次是来治疗脚踝褥疮的,但是因为基础病比较多,家属反复考虑后没有接受外科手术,原本想转回当地治疗,没想到遇上疫情封了路,就这样滞留下来。老太太日日念叨着家中90多岁的老伴,老两口相濡以沫几十年,很少分别这么久;那一头,老太太的儿子在江都樊川也是心急如焚,想把老太太接回家照顾,却苦于不能通行,每天电话不断。我安慰她们说:医院几天前曾经包车送一批江都以及宝应、高邮、仪征的出院患者回当地,如果后面有机会,我们一定会帮她们申请。
9日,我被抽调去汶河社区做核酸采样,11日完成隔离回到病房。王姐见到我很兴奋地说:“陈主任,听说医院又在安排车辆送外地的出院患者回家了,能不能帮我们申请一下?”一旁的同事提醒我,老太太有贫血、低蛋白血症、心功能不全,脚踝的褥疮不能愈合,平时都是卧床为主,坐起都比较费力,能不能耐受一个小时的车程,大家都颇为担心。王姐见我犹豫,着急地说:“陈主任,我母亲目前的心愿就是回家,回到老爷子身边,不管车上发生什么,我们都没有怨言,请您无论如何帮我们回家!”这位朴实、憨厚的大姐,平时总是微笑着低声与我们交流,这时候却满脸通红,我分明看到她眼中的焦急与无助,对于她和她的母亲来说,跟着医院的车回家,是这些天来最迫切的期盼。这样的期盼,我不忍拒绝。
我找到医务处处长柏斗胜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沈杏华。听完我的介绍,大家分析:这次接送患者的是大巴车,这样年老体弱的患者能否乘坐大巴车,如何应对途中老太太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我们提前安排。柏处说:“我来找王院长一起想办法,不要让患者失望!”沈书记也表示:“蓓蕾,你先照顾好患者,我跟徐书记、朱院长再商量商量!”
我没有想到,老太太的回家之旅,会牵动全院上下这么多人的心:院领导一次次协调车辆,争取找一辆救护车专程送她回家,但是由于疫情紧迫,救护车都被用于运送新冠患者而未能实现;柏处和医务处的同事们反复权衡,为老太太在大巴车上安排了最前一排的座位,便于她上下车,并多次与我们确认途中的各种安全注意事项;我们组织了科内专家讨论,为老太太调整治疗用药,并制定了转运过程中的应急方案;于海龙主治医生和陈张洁主管护师,主动承担起全程陪同老太太回家的任务,并提前准备好了各种急救药品、氧气包;护士长为老太太和王姐安排采核酸、打印报告、下载苏康码。看着大家忙进忙出,王姐拉着我的手,一遍遍地感谢,“你们的帮忙,我们一辈子忘不了!”
按照原先的计划今天早晨6:00以后患者就要准备按批次上车出发了,5:30来到病房,我完全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戴着一顶小红帽,眼前这个坐在床上、眼神明亮的小老太太,还是前几天那个一言不发的老人吗?隔壁床的家属说:“4点多就起来了,让她闺女给她穿好衣服,等着要回家呢!”我笑着问她:“要回家了,开心吗?要听话啊,不要挠伤口,知道吗?”“嗯嗯,想回家!回家!我会乖乖的!”一周来,我从没有听过她如此连贯的表达,也未见过她笑得如此灿烂。
疫情期间的交通,总会有各种变数,医院反复地沟通协调,直到18:00左右才发车;天气也是多变,下午开始下雨,瓢泼大雨。老太太刚刚包扎好的脚踝要保持干燥,海龙抱着她上了车,张洁给她在座位上铺上垫子,接好氧气包。看着她气定神闲地落座,高兴地向我道别,仿佛散学时的小朋友一样,我悄悄下了车。雨中,我的同事们或扶着、或背着一名名患者,还有妇产科的老师们抱着襁褓中的婴儿送上车,莫名地,我泪湿眼眶。这一场疫情,如同今天的雨,来得突然又凶猛,让我们措手不及,但总会有一些人,默默站出来,为他人撑起伞、铺就回家的路。能和他们站在一起,能与他们并肩作战,我倍感幸运、无比自豪!
在医院快一周没有回家了,今晚,我要回家陪陪我的母亲。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晨 整理
责编: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