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好青年
【人物•好青年】读书临证 尔雅才俊——心血管内科博士李红校
李博士啊,他有涵养、学术好,说话也平易近人。”、“高学历,绅士,讲话客气、做事严谨。”“和病人沟通好,是个给人很靠谱感觉的人。”在心血管内科306病区谈起李红校,陈苏苏、孟令娟、李慧几位值班护士纷纷讲了起来。
学医是机缘,更是一种传承
2008年,李红校高考结束,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老师到李红校的高中招生,成绩优异的他在和招生老师了解了专业后决定报考。谈及当初的决定,他说“因为家里面一直有人是大夫,我的爷爷是医生,姑姑也是,我从小就和爷爷在医院里面转,所以对医院我也觉得很亲切。我想到我们这一辈应该也要有一位医生,我报考的时候我这辈家里面还没有人学医,我就来学了。”
“当我去上实验课的时候,第一次穿着白大褂走在北大校园里,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这个职业的神圣,仿佛自己已经穿上了‘制服’。”带着这样的向往,李红校在北大校园里踏上了新的征程,全国本硕博连读的八年制医学博士本就少,能进入北大读书的更是天之骄子,李红校很庆幸自己能进入这一行列。
李红校的父亲患有心律失常,在他读大学期间还动了手术,“虽然我是医学生,已经在学习专业课了,对心脏系统还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大四临床实习时,李红校选择了心脏内科的导师。“在内外科系统里面,我更倾向于内科,因为我喜欢内科的临床思维。内科系统里面,我又更喜欢稍微有点动手机会的科室。既有临床思维,又能动动手术,所以我觉得心血管内科是个很完美的科室。”
走上工作岗位,在学习中成长
“在北大程化琴老师的推荐下,我向苏北医院投了简历,后来在当时医院人力资源部鞠永和处长的邀请下,我到了扬州,转了一个周末。当年十一月份,医院心血管内科顾翔主任组织的全国交流会我又来了,各个科室都转转,还进了介入手术室,这就对这里比较熟悉了。所以我毕业就直接签到苏北医院来了。”李红校说。正是因为之前两下扬州的熟悉与温暖,才让这位医学博士在选择时毫不犹豫。就这样,李红校来到苏北医院心脏内科,成了科室里最年轻的医生。
“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能听懂扬州话了!”说到在工作中开心的事情,李红校骄傲地笑出了声音“因为我是科室里现阶段年龄最小的,又是唯一一个非江苏人,科室里的人对我都很照顾,都愿意来帮我。现在‘肺子’、‘胃子’问诊的时候我自己都会讲出来。”
讲到另一件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学习中成长。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会做一些学术研究,在顾主任的带领下做一些基础实验和项目、组织学术会议等。“举办一个一百多位讲者、五百多听众的会议,两三天会议时间里面的协调组织、统筹安排我觉得挺锻炼人的。”
刚刚工作的他对临床科研信手拈来,但对学术方面的基础实验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为此,他每天晚上六点钟下班就去泡实验室,做实验、记数据、养细胞,晚上十一点钟才回家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年。写文章、写标书也渐渐成为日常,“顾主任也经常来教我,毕竟我对写标书也不是很熟悉,就多问顾主任。”。学术板块的内容李红校之前在学校里面接触不多,在他的不断学习中,也慢慢从市级课题写到了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只要你愿意学习,那么就会很快的成长起来。
是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心脏内科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老年科室,患者平均年龄七十岁以上,而这一代的老年人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子女大多数都不在身边,“我们也能看到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在照顾将近九十岁的住院老人,这就是很真实的现状。所以对这部分的老年人,除了我们治疗的部分之外,护理的时候也不能掉以轻心。至少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尽可能避免额外的损伤。”说到这里,这位青年医生原本俊朗的脸上眉头微皱。
“今年一月份的时候,一位患者来找了我,说最近感觉比较好,还去爬了泰山,我听了是很开心的,因为他患病已经五年了,一直以来情况都不是很好,我们就给他用了血液超滤,情况就变得很乐观,他自己本身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提升了。”讲到这位患者,李红校总是很开心,每每外出交流他都会讲起这个案例。
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温文尔雅不足以形容这位青年才俊,但他却是读书临证、温文尔雅的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