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室动态
精神障碍患者复元职业康复
一提到精神障碍患者,大家会认为该群体应被关在精神病院,或在特定的社区机构中接受治疗和康复。事实上,出院后的精神障碍患者有重返社会的可能性,他们也能在诸多层面恢复“正常化”的权利,如住房、教育、公共事务参与,其中职业功能恢复最为重要。原因在于工作参与是精神障碍患者实现再社会化目标的核心路径。职业康复是帮助精神障患者就业成功,以回归社会的重要“媒介”。相较于其他训练方法(如服药依从性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肢体协调能力训练),职业康复的“高级性”体现在促进精神障碍患者自我赋能和社会融入两方面。
简单来说,职业康复(vocational rehabilitation)是通过提供工作训练和职业支持,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社会适应功能,以实现再社会化目标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最显著的影响效应包含职业性与心理性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康复能够帮助精神障碍患者获得职业成功,如提高就业成功率、增加工作时长、提升工资收入;二是职业康复能够增加精神障碍患者的积极心理反应,如自我认同感、自尊水平、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从理论层面来看,职业康复背后蕴含着一种较为深远的价值诉求:即促成精神障患者复元(recovery),使其从患者身份向正常人角色转变,拥有一种健康的生命状态,并重新燃起生活希望。值得关注的是,职业康复通过何种路径促成精神障患者复元?我们根据复元视角的三个结构维度以及精神障碍人群的疾病特点,分别从认知、动机、行为三个层面尝试挖掘出了职业康复如何有效的“复元密码”:
首先,改善精神障碍人群的认知缺损是前提。认知偏差是影响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精神障碍患者想要回归社会, 必须进行认知功能康复。职业康复通过工作记忆训练,扩大精神障碍患者的记忆容量,提升信息加工效能,从而改善受损认知功能,最终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的工作表现。具体地,工作记忆训练主要包括听觉训练、语言信息加工、执行控制训练等方法。职业康复也通过认知干预训练,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增加认知灵活度,建立积极工作信念,从而获得工作岗位和高工作时长,最终促进再社会化。在职业康复实践中,认知干预训练方法由认知重塑、动力访谈、家庭作业和成绩披露等方法构成。
其次,有效满足精神障碍群体的动机需求是核心。自我决定理论认为, 满足内在心理需要(如自主性需要、能力性需要、关系性需要),可以强化精神障碍患者的效能动机。职业康复通过多种技能训练(如工作技能、社交技能),可以满足精神障碍患者的能力性与关系性需求,从而产生强自我效能动机,提升就业和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其中工作训练包含两种形式:基础性职业技能学习(如电脑、手工、洗车)、过程性工作方法(如从制作简历到求职面试)。社交训练分为 3 种形式:如合作沟通、团队协作、表达感受。职业康复也采用问题应对能力训练,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实现心理赋能,即培育自我能力感和心理韧性,从而获得良好心理基础以重返社会。干预实践中问题应对训练内容如下:一是临场模拟演练。由职业康复师对患者进行突发问题处理训练、工作冲突应对训练;二是职业支持与心理辅导,尤其涉及工作习惯、工作态度、情绪调节等方面。
最后,重建就业行为目标和提供持续就业支持是关键。一方面,职业康复通过多样化职业训练实践,帮助精神障碍患者确立职业行为目标(如辅助性就业、庇护性就业、独立性就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融入效果。具体来看,训练师通常采用个案管理法为精神障碍患者制定恰当的训练方案,以帮助其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职业康复的就业支持服务提升了就业行为的持续性,使精神障碍患者获得稳定的工作机会,从回归社会方面凸显了实践有效性。也就是说,职业康复为精神障碍患者就业创建了一个支持情境,该服务进一步整合了心理健康与职业发展的目标框架,旨在解决精神障碍患者预后面临的一些工作挑战,如疾病复发、社交退缩、工作消极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