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室动态
心智成长的方法
想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选择「主动性」:用一种更加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比较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需要尽快解决,有的没那么紧迫。当这些问题纷至沓来时,你最常出现的反应是什么?
是「怎么又来了新问题,好麻烦,我先拖一拖,等拖不下去了再去做吧」;
还是「我要尽快把这个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这样我才能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一个被动的人,可能就会倾向于选择前者,也就是采取回避的应对策略。这样一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他会发现:绝大多数问题都不会自己消失,它们只会堆积起来,越积越多。等到拖无可拖的时候,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引爆。它们会打乱他的生活节奏,让他不得不疲于奔走地救火,把它们扑灭。
所以,一个被动的人,最常遇到的就是: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亟待处理,让他手忙脚乱。他会觉得: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为什么坏事永远在我最不愿意发生的时候发生?但是,造成这一切的,真的是运气吗?其实不是,而是他被动和消极的态度,把问题变成了潜藏起来的「雷」 —— 它们终会引爆。一旦引爆,就是连环的爆炸。
反过来,一个主动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他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既然这个问题总要解决,那不如尽快动手,趁它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我在自己的主场上,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形势是「敌弱我强」,对我非常有利。此时不动手,岂不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这样一来,哪怕不能立刻把问题解决掉,也能有效地遏制它的成长,让它不至于演变成大问题。自然也就不会累积起来了。甚至,他可能还会想得更远一点:现在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平静之下有没有可能潜藏着什么隐形的危险?我能否提前做点什么,来降低遇到坏事的可能性、提高发生好事的概率?从而,可以更加从容地「提前布局」。这就是主动性的作用。当你主动拥抱生命的时候,生命也会给你反馈。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培养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果断、更主动地迈出第一步呢?
1. 进行正面的自我对话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采用消极的自我对话。比如:自我否定: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自我质疑: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自我批评: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这些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大脑是有一个特性的:它会相信不断重复的信息。
因此,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这就会极大地束缚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变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难以有效行动。因此,要产生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我又有机会可以增长经验了。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我是不是变得更厉害了呢?不如拿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吧。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我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也许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
当你面临一个难题时,不是空泛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解决它」,而是笃定地告诉自己:我解决过相似的问题,我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足够的能力足以去应对它。哪怕出错了也没关系,它也能丰富我的生命,成为我新的经验。这可以帮你摆脱后顾之忧,让你轻装上阵。
2. 构建积极的联系
人的许多行为模式,其实都是被反馈所塑造的。当你遇到一个问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处理,而是不断把它推迟、延后,等到临近截止时间时才去做,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你会感到痛苦。因为「临近截止时间,使你不得不打乱节奏去解决它」这件事,会给你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你进入应激状态。而我们又知道,大脑是最善于构建联系的。那么,你的大脑就会把「痛苦」跟「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产生一个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痛苦的,要尽量避免这种痛苦。
久而久之,这种联系被不断强化、巩固,就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不愿意主动去付出行动。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渴望着避开这种痛苦。
但这种痛苦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的。它只是大脑自己构建出来的最极端的联系而已,本质上来说,它是大脑的想象。是我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这种想象。因此,想摆脱这种情况,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多去构建积极的联系,让大脑从「解决问题是痛苦的」的模式A,转变成「解决问题会带来成就感」的模式B。
具体可以参考这几种方式:
1)当自己采取行动使问题消除或缓解时,试着去体会和沉浸当下产生的喜悦,去放大这种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多回顾这种感觉,让它成为一种动力;
2)多记录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对了的事情,让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包括什么,能够做到什么,强化你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3)也可以试着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跟能够令你快乐的事物绑定起来,让后者帮助你去影响前者。
3. 采取主动的叙事
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在「讲故事」。
举个例子:你试图去完成一项任务,最终失败了。对此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解释是:这个任务我从来没有做过,缺乏经验,因此失败了;而另一种解释则可能是: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难了,换了谁来都不可能成功,本来就不应该让我去做。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故事」。前者是一种主动的叙事方式,后者是一种被动的叙事方式。前者,把行动的主导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把一切的经历看作自己的养分;而后者呢,则把评判的标准拱手交给了别人,任由别人评判和规范自己,在别人的目光下活着。正是我们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我们的自尊状况。因此,一个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当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有意识地留意一下自己对它的解释。问一问自己:我对它的解释,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在我构建的故事里面,掌握主导权的是我,还是外部世界?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个倾向,总是下意识、不自觉地往被动的方向去解释它,那么不妨试一试:换一个角度,从主动的视角去解释,重新讲述一个新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让自己转换视角,慢慢地让自己建立起这么一种信念:我的生活并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掌控在我自己手里的。我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改变我想改变的事情。
4. 找到行动的乐趣
许多人都有这么一个误区: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甚至,许多人会依据结果,来全盘肯定或否定过程: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过程就一定是对的;反之,如果结果是坏的,那么过程就一定错了。这就会导致,只要经历一两次失败,我们就会被它困住,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很容易做错事,从而变得更加畏手畏脚,不敢放手去行动。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中付出的行动是我们100%可控的,但结果是必定可控的吗?不是的。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许多我们无法干预和决定的因素。它是概率的,而不是必然的。因此,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从过程中获得乐趣,把行动本身变成一种奖励。简而言之,一旦你只把目光放在结果上,你就很容易忽视过程中你所付出的行动。但很多时候,这些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妨把目光转移到过程中,把过程拆分成多个阶段,让自己关注每个阶段自己的收获,体验自己在行动中所感受到的「手感」、成就感和愉悦感。把这些行动的反馈,作为推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这会让你更容易将行动作为默认选项。
5. 提高精力上限
通过持续的锻炼,来提升精力上限,让自己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中。
你的身体状态是什么,很多时候其实就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你的上限是什么」。因此,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力状态,它往往就决定了你面对问题时下意识的反应和态度。
用主动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也会以诚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