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我院专家领衔,11名重症医学专家建议统一新冠肺炎呼吸治疗流程
从《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获悉,由国内11名重症医学专家联合署名的新冠肺炎论文《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治疗流程专家建议》,2月9日在该电子杂志预发表。我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等11名重症医学专家建议统一呼吸治疗流程规范,提高治疗同质性,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论文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多数患者在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危重症病例诊疗方案(试行)》中关于重症和危重症的主要临床诊断标准,即为存在不同严重程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呼吸支持治疗,治疗方案包括氧疗、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无创机械通气(NIV)、有创机械通气和体外膜氧合(ECMO)等治疗。
该论文指出,现有的临床指南没有提出具体的监测和实施指标,在目前数十家不同省份的医疗队和多家定点收治医院收治患者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统一呼吸治疗流程规范,来提高治疗同质性,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为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治疗专家组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诊疗方案和WHO临床指南,结合国内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流程,制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呼吸治疗流程。
据了解,该论文由国内11名重症医学专家联合署名,其中郑瑞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胡明(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李绪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等为共同第一作者。指导专家为:童朝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病医学科);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ICU);邱海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其中多位专家正作为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在武汉各大医院参与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和指导。
郑瑞强主任受国家卫健委指派驻扎在武汉肺科医院,利用ECMO技术已救治多例危重症患者。
ECMO技术又被称为“魔肺”,它实际上是一个起暂时替代作用的人工肺,为患者提供循环及氧合支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肺部病变较为严重,无法进行气体交换,当呼吸机等支持方式都不能让肺的功能恢复时,ECMO技术就成了挽救病人的“最后一招”。“人工肺进行工作,让肺暂时休息,然后去纠正引起肺部病变的原因,让肺的功能慢慢修复。”郑瑞强说,一般一到两周后,病人器官恢复,ECMO就可以撤机。
从2016年开始,我院就在扬州地区率先引入ECMO设备,并独立开展该项技术。仅2019年,郑瑞强和他的团队就救治患者28例,抢救成功率为50%-60%,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着丰富救治经验的郑瑞强希望,ECMO技术能在此次新型肺炎救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第一批定点医院,也是收治危重症患者的首批定点医院。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作为国家卫健委指派的专家组成员,郑瑞强路途辗转8小时抵达武汉开始救治工作。他除了跟随专家组到武汉各个定点医院巡查并指导危重病人救治外,还要在武汉市肺科医院承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郑瑞强说,专家组的治疗策略正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由于暂时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未来可能会更积极地使用ECMO技术。“我们希望能以更积极的手段、更积极的措施,去提高我们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