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好青年
【人物•好青年】城市“夜行人”:书写“生命”的爱和远方 ——神经内科姜超
“超哥特别好,乐于助人,生活上关心我们这些年轻的,工作上也指导我们,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超哥也总能赶来帮我们。”提起姜超,科室里面年轻的医生陈昕讲着讲着眼睛笑成了一条线。
听到这样的赞美,“当事人”却笑了。“其实我真没什么好写的,我只是干好本职工作而已。”
奔赴苏北,是远行也是归依
转眼间,这已经是姜超来到苏北医院的第八个年头了。
谈到与这里的不解之缘,这位憨厚的小伙子突然红了脸。原来,他来到扬州是因为一段浪漫的校园恋情,从校服到婚纱,从吉林大学到苏北医院。
姜超是个东北小伙子,在大学读书的时候结识了自己的妻子杨菲。杨菲是个江苏姑娘,毕业后想回家乡工作。
“我想,男孩子嘛,往外走走没关系的。她想回来,我们又不想分开,那我就也来了。”就这样,2012年姜超和妻子都入职苏北医院,成为苏北医院“双职工大家庭”里面年轻的一员。
生死时速,不分昼夜
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有脑梗、脑出血、脑炎等,每一种疾病的救治都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在整个科室的努力下,目前我院已创建为高级脑卒中中心,不仅开展药物溶栓和介入取栓治疗,还对社区居民进行脑卒中筛查,极大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因为脑卒中发病很突然,预后较差,所以我们都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救治。”在李晓波主任的带领下,神经内科与介入科合作,两个科室全天备班,“晚上有卒中病人,我们必须立马赶来医院,跟家属沟通并进行相应治疗,如果来了两三个卒中病人,那就一夜无眠了,主任也和我们一起。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还记得那是一晚上,姜超哄完小女儿又陪儿子讲完故事终于走向卧室,刚睡了不到半个小时,一通电话就搅碎了他的美梦。电话是单位打来的,医院刚刚送来了一位脑卒中病人,病情危急,科室里立刻叫了当日的备班医生姜超。生死时速刻不容缓,姜超放下手机,努力地晃了晃头,步履匆匆赶往科室。
说着,姜超还打开手机找出一张苏北医院的夜景“这是前两天拍的,备班取栓,从楼里出来的时候差不多是两点钟了。”
文能提笔,武能执刀
2018年2月,姜超从吉林大学医学院进修回来,在神经内科的学术领域更进了一步。
穿上这一身的白大褂,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但,姜超也有犯难的时候。“沟通的时候最怕什么呢?最怕的就是等。患者送来,我们马上溶栓准备动手了,去找家属沟通,最头疼听到‘你稍等一下,我打个电话问问……’。抢救最怕的就是等啊,危机情况下脑细胞一分钟会死190万个,对大脑造成的是不可逆的损伤,有些患者送来马上手术明明还可以救过来……”说到这里,姜超的拇指和食指用力地搓在一起,脸上写满痛惜二字。
2018年姜超接诊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患者,她被丈夫送到苏北医院时已经处于偏瘫的状态了,在短时间内,姜超了解到这位患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没有按时用药,导致了这次的栓塞。
姜超迅速与家属沟通,患者丈夫也十分配合,明确地向前来沟通的姜超表示“一切听医生的安排”。“她入院很快,我们马上就安排了溶栓。通过进一步的CTA检查,明确了她是大血管闭塞。”姜超立刻对患者进行了取栓治疗,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当她出院时,已经能够自己行走了。
“看到患者从送进来时半边身子完全动不了的偏瘫到手术之后能够自己行走,这不止是一种成就感,更是感动。”姜超说。
世间安得两全法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要说遗憾,大概就是真的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姜超与妻子两人都是医生,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只能请孩子的奶奶和外婆到家里来,奶奶带哥哥,外婆带妹妹。
同样的愧疚是对父亲。姜超的父亲是一名人民警察,还没有退休。因为母亲在扬州照看孙子,父亲常年一个人在家,甚至连过生日也是独自一人。春节是父亲从吉林坐火车来扬州一起过年。
“我爸抽烟,这对身体不好,我说他也不听,其实也挺担心他的,一个人在家。我老丈人也是,自己一个人在家,这也是没办法。”谈到两位爸爸都是一人在家,无人陪伴无人照顾,姜超的眼中有歉意也有心疼。
“但是我不后悔,现在生活已经是最好的模样了,再等个一年半载,一起把爸爸们接来扬州生活!”这个年轻人紧锁的眉头缓缓舒展开来后,眼睛里重新闪烁起温柔坚定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