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百科 >>科普宣传 >>健康营养 > 正文

科普宣传

健康营养

肥胖八大疑凶

作者: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营养科 赵绮华
浏览次数:
字号:
+-14

2013年6月18日,美国医学会在芝加哥年会上投票通过的一项决议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即“承认肥胖是种病,建议采取多种措施与肥胖症作战,并呼吁保险界把肥胖治疗列为医疗开销”。

美国成人的肥胖率在过去20年里翻了一番,儿童肥胖率在此期间飙升至原来的3倍。每年与其相关的医疗费用高达2000亿美元,而且还在逐年升高。

老美不但关心国内,也研究中国,看到结果,他们乐了——中国目前超重和肥胖人口达3.25亿人,增幅超过美国、英国,这个数字在未来20年还可能增加一倍。

无独有偶,2013年11月20日,澳大利亚最大的商业及农业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澳国银)与著名的经济学人智囊机构携手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及亚洲地区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白皮书,这份题为《期待健康的明天,提高亚洲市场食品质量》的研究报告里也指出——目前中国和亚太地区正处于肥胖症流行的边缘,儿童与青年人肥胖人数呈现增长趋势。

环顾四周,很有很有份量的胖子们确实越来越多。而且,大家更经常看到——一边是些怎么吃都不胖的瘦子们喊减肥喊得凶,一边是些喝凉水都长肉的胖子们安之若素吃嘛嘛香。

问题来了,谁可界定胖子?谁能管理胖子?谁来解救胖子?

肥胖是种病,后果很严重

肥胖作为一种疾病,其诊断标准是体质指数(BMI),即体重以公斤为单位,身高以米为单位,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得出的值。

中国人体质指数正常值应在18.5~23.9之间,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除了体质指数还有一个标准是腰围,如果腰围过粗,男性>90厘米(2.7尺),女性>85厘米(2.55尺),基本也属于肥胖。

肥胖者的特征是身材外型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头枕部皮褶明显增厚。胸圆,肋间隙不显,双乳因皮下脂肪厚而增大。站立时腹部向前凸出而高于胸部平面,脐孔深凹。短时间明显肥胖者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和臀部外侧可见紫纹或白纹。儿童肥胖者外生殖器埋于会阴皮下脂肪中而使阴茎显得细小而短。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关节突出处皮肤凹陷,骨突不明显。

也许是久远的饥荒岁月给人留下的伤害太深刻,民间至今认为肥胖是一种富态,无论是无锡泥人大阿福,还是天津杨柳青年画里的金童玉女,或者寺庙里憨态可掬的弥勒佛,都以肥为美。

事实却是——肥胖绝不仅仅是多长了三五十斤肉那么简单,轻至中度原发性肥胖可无任何自觉症状,重度肥胖者多有怕热,活动能力降低,甚至活动时有轻度气促,睡眠时打鼾。

肥胖会使人们患心脑血管病、2型糖尿病、胆囊疾病、骨关节炎、大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将肥胖正式定义为一种疾病,会让肥胖者和超重的人提高警惕吗?

即便重视了,想告别胖子,容易吗?

肥来如山倒,肥去如抽丝。吃成胖子易,饿回瘦子难。

目前医学上对肥胖症的主要治疗手段就是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控制能在短期内使体重明显下降,但之后如何维持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常需要长期保持体育锻炼配合低热量饮食的生活方式。

减肥的好处显而易见,在一项前瞻性调查研究中,主动减肥,不论其体重下降的程度,都能使任何原因所导致的死亡率减少20%。

肥胖八大疑凶

肥胖的根源是热量过多,单纯由于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占肥胖人总数的 90%以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表明,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出现了膳食结构不平衡问题,最突出的是脂肪摄入量在不断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已经超过全天能量摄入的30%。

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主任陈春明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在体内蓄积能量25千卡,1年就会蓄积 9125千卡,相当于长了2.5斤肉,而40年下来,体重就会增加100斤。

运动太少肯定是肥胖的一大罪魁,大人下班,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往电视机或电脑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一个晚上窝在那里动也不动,这样的生活方式想不发胖都难。据统计,加拿大人上网比例和所占时间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与30年前相比,加拿大少年肥胖比例从17%上升到27%;少女肥胖比例从15%上升到25%;成年肥胖症上升比例亦有过之而无不及,大约 每10个成年人中即有6人体重超标或肥胖.而这个趋势还在上升之中。

神经精神因素大多见于继发性病理性肥胖,已知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对侧核(VMH),又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LHA),又称饥中枢。饱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持正常体重。当下丘脑发生病变时,不论属炎症的后遗症(如脑膜炎、脑炎后)、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如腹内侧核破坏,则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引起肥胖。

6%到85%的肥胖症患者发病过程中,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节约基因理论假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某些特定的种族或人群比较容易发生肥胖,他们能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能量并以脂肪的形式进行储存,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及自然选择的压力。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在沙漠中生活的Pima印地安人在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下发生严重肥胖的原因。有一个研究表明父母均肥胖的后代有80%也是肥胖症患者,而体重正常的父母的后代只有10%是肥胖症患者。

朋友传染?这个看起来像玩笑的假设也被证实有一定科学依据——2007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为期3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不论在生物学或是行为学方面,肥胖都在社交圈中表现出相互传染的特性。在对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性别、随年龄增加体重的正常增长、以及经济水平的影响进行了排除后,研究得到了惊人的结果:当兄弟姐妹中的一个人变得肥胖时,其他人发生肥胖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40%,而配偶之间的影响则是增加37%。但真正对体重造成最大影响的,则是朋友的体重。当朋友变得肥胖时,一个人发生肥胖的风险会增加57%!在研究中,如果两个人相互将对方列入了自己的朋友名单中,那么他们的相互影响风险会升高3倍之多。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的赵立平教授的一些研究显示,肠道细菌对肥胖的产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消化道中生长着大量的共生微生物,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细菌。对于一个健康的成人,这些细菌的总重量可以达到1.5kg,包含的细胞数量则可达到人体自身细胞的10倍以上,这些细菌共同构成了人体肠道内一个特殊的生物群体——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对人体有着重要的功能,包括维生素合成、协助消化以及肠道保护等。而菌群的异常则可导致一系列疾病。

赵立平教授的研究报道指出,肠道菌群的恶化会造成肥胖等代谢问题,长时间、无限制的高脂饮食,会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包括起肠粘膜屏障保护作用的双歧杆菌的减少和内毒素产生菌脱硫弧菌的增多等现象。也就是说高脂高糖饮食造成了肠道菌群的异常,使得内毒素产生菌逐渐成为肠道菌群的主要类群,而其分泌的内毒素使得机体产生炎症和代谢问题,使得机体更容易累积脂肪,从而加重肥胖症的症状。

睡眠不足也会胖吗?英国伯明翰哈特兰德医院的内分泌学专家撒拉德·塔赫利教授就表示:“对于人类体重和睡眠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研究。我们发现,每晚睡眠时间远低于七小时的人,患上肥胖症的几率非常高。”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每晚睡眠时间少于四小时的人,其中有73%都存在体重超标的现象。接受调查的对象此前并没有过任何肥胖问题,但是随着他们睡眠时间的减少,体重却在不断上涨。塔赫利表示:“睡眠时间过少,似乎会刺激人体脑肠肽的分泌,而脑肠肽会促进食欲。同时,睡眠过少还会抑制廋体素的分泌,而廋体素则是抑制人体多进食的重要部分。”

还有一个学说认为肥胖与脂肪代谢紊乱相关,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在近期英国《自然》杂志在线版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每个成人体内,大约含有300亿个白色脂肪,它们像仓库一样把脂肪储存起来,等身体需要时再释放。每个脂肪细胞中,都含有三酸甘油脂,俗称脂肪球。脂肪球量变大,脂肪细胞体积就扩增,造成肥胖;反之燃烧三酸甘油脂,细胞萎缩身材就瘦下来了。一项最新研究证实,肥胖的原因就是这些“脂肪仓库”在物流上发生紊乱,进多出少,积压了大批脂肪。研究人员对约100名被调查者体内的脂肪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由于新陈代谢活动,在一个脂肪细胞约十年的寿命里,其中储存的脂肪平均会更新6次。但是,对于胖人和瘦人来说,这个速率并不一样,胖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明显“进货”更快而“出货”更慢,长此以往就造成脂肪累积,表现为肥胖。

本次研究第一次证实了相关差异,即除了运动消耗的脂肪量有差异外,肥胖者和普通人脂肪正常代谢速率也存在差异,正是这种代谢速率差异,导致了肥胖的发生。

调整生活方式,远离肥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到,肥胖,尤其是原发性单纯性肥胖,根本就是个生活方式病。

本人作为三级甲等医院的营养医师,在长达两年的肥胖联合门诊中,接诊了将近90名肥胖者,年龄跨度从7周岁到43岁,BMI从30到46,通过对他们的饮食史、饮食偏好,生活习惯问询,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着贪吃懒动现象,也有不少肥胖者有经常熬夜,常规进食夜宵的经历。比如一个24岁女性,身高170厘米,体重115公斤,BMI为40,自诉近几年开网店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进餐规律完全混乱,而体重飞增就发生在近几年内。可见,生活方式对健康举足轻重。

对肥胖症,首先要端正认识,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然后实施行为学疗法。

所谓行为学疗法是指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少量多餐)、饮食结构(减少某些类型食物的摄入量)以及体育锻炼(保持长期运动的习惯)等行为达到减肥的目的。

研究发现,无论是低脂饮食(主要减少食物中脂肪的含量,以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但不减少摄入食物的总量)还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增加食物中脂肪和/或蛋白质的比例,降低碳水化合物比例)或者低热量饮食(每天只摄入800-1500kcal热量,形成能量负平衡)

都可使体重每周下降0.5公斤,坚持执行下去,能在3-12个月内减少8%的体重。

极低热量饮食是指每日只摄入400-800kcal热量,主要来自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受到严格限制,使机体处于长期饥饿状态,每周能使体重下降1.5-2.5公斤。但这种极限减肥法能引起瘦体质减少,痛风风险增加以及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不良反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监测下进行,并严格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全方位布局——家长要鼓励孩子少吃薯条和玉米花等零食,少喝含糖饮料;鼓励孩子走路或骑自行车上学;晚餐后少看电视,少上网,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督促约束孩子遵循良好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等。

政府可对垃圾食品与含糖饮料增加监管与征税比例从而抑制消费;同时增加对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人们的锻炼创造条件;学校应有计划地减少学生坐课堂的时间,增加室外活动科目,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食品知识方面的教育等。

具体到每天应该怎么吃吃多少才能实现逐步减肥呢?有没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指南?可以参考一下居民膳食宝塔,只要注意每一个食物品种摄食数量上就低不就高,大致可行。

比如主食,指南建议谷薯类250~400克,那么减肥者就只吃200克左右,而且,多选薯类杂粮;每天吃500克蔬菜,且多选叶菜或者瓜茄类,焯拌食用;水果可以吃200克;牛奶或酸奶每天250克左右;50~100克瘦畜禽肉或者鱼虾;每天一个水煮蛋;每天50克豆腐干或者100克老豆腐,全天炒菜用油不超过25克。跟各种糕点甜品饮料膨化食品蜜饯肉干说再也不见。晚上八点钟准时刷牙。再加上每天45分钟左右的暴走或者1小时左右的散步,坚持20天,体重秤会给你惊喜。

说到底,减少肥胖并无更多的秘诀可言,关键在于坚持如下两点:一是减少高热、高糖、多油、多盐食物的摄入;二是积极参加运动,加强身体锻炼,持之以恒。

网络上说不要轻视那些长期保持姣好体型的男人女人们,因为他们的毅力远远超乎常人。正是啊,减肥这种事,绝对是个考验决心与耐力的马拉松,只要稍一松懈,那些因短期节食离开你的脂肪,就像出去旅游度假一样,早晚就会回来呢。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专家

姓  名:杨柳青 副主任医师 <p><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麻醉科三部主任</span></span></p><p><br/></p>

专  长:

精通各种手术的麻醉处理,对各种麻醉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有丰富的临床积累,尤其对各种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心脏大血管手术等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简  介:硕士研究生学历,副主任医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康复分会全国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老年学组组员,扬州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1999年开始从事临床麻醉和教学科研工作,曾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和上海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