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杭:深爱医学这片“海”
编者按
为进一步塑造人文品牌,讲好人物故事,近年来,我院推出的“大牛”“后浪”系列人文专题,受到了广大网友及读者们的一致好评,并多次被《健康报》刊载。近日,一篇“大牛”的文章《朱海杭:深爱医学这片“海”》再被转载。全文刊载如下: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这句话用在原大内科主任、消化内科主任、胃肠内科主任朱海杭身上,虽是句玩笑,却很在理。他从医40余载,曾经那个踏浪前行的少年,如今已两鬓斑白,从“船员”到“舵手”,他深爱医学这片“海”。
“面对患者,每一次操作都是‘第一次’”
1982年夏天,从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的朱海杭进入苏北人民医院。那时的消化内科蜷缩在一座老式的门诊大楼里,燥热的天气、狭小的环境,让人有些烦躁不安。但窗外的树叶声和头顶吊扇的嘎吱声,对当时的朱海杭来说却是最合适的背景音。他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并当选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早在30多年前,朱海杭就养成了自己编写问诊模板的习惯。他针对消化系统的不同疾病,设置了20多个问题,有患者就诊,他就选择对应的模板来问诊,还打印了很多生活、饮食的注意事项送给患者。他说,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容易漏诊,把复杂的问诊过程变得简单,工作效率提高了,也积累了很多科研资料。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他都会仔细倾听,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艰涩的医学知识讲给患者听,帮助他们排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向他们传递战胜疾病的信心。“高效地帮患者解决问题,医生要讲究方法。”朱海杭说。朱海杭的患者每次看完门诊都会感慨:“今天这个病算是看明白了!”
2003年,朱海杭开始担任医院大内科主任。为了能解决更多疑难疾病,朱海杭先后几次公派出国研修消化内镜技术。他始终在医学这条航线上找准方向标,奋力前行。他潜心研究胃镜下十二指肠结石钬激光碎石、无X线低位肠梗阻支架置入等新技术,发明供氧型内镜咬口并获专利。熟悉朱海杭的人都知道,他为人朴实、正直,工作中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他注重问诊和体格检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严谨的诊治态度。“面对患者,每一次操作都是‘第一次’,每一次都必须认真对待。”朱海杭常说。
“航海消化”公号“起航”
有一次,一位年轻患者的一句话让朱海杭留了心:“每次门诊结束,大家都要问回家如何保养、怎么做检查等问题,同样的问题得反复讲。为什么不用新媒体平台将这些内容发出来?”2015年10月,朱海杭注册了“航海消化”科普公众号,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科普自媒体平台正式“起航”。2019年,在“典赞2018科技江苏”年度评选揭晓活动上,朱海杭获评“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他的“航海消化”公众号获评“年度十大科普自媒体”。
在坚持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朱海杭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也从未间断。早年间,他以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为重点研究方向,开展肿瘤药物敏感试验,为制定肿瘤患者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奠定了基础。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2001年,他成为扬州大学医学院第一个硕士点的硕士生导师。2018年,他带领的消化内科被授予“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学院扬州基本内镜培训基地”牌匾。
相框里,一张40年前,朱海杭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江舒一起登台拉二胡的照片勾起了朱海杭的回忆。几十年后,两人拾起了曾因工作繁忙而不得不放弃的乐器,在医院春节晚会上重现了当年的演奏曲目,舞台的背景就是那张老照片。今昔对比,台下很多老同志感慨万千:“当年那个神采奕奕的小伙子,一眨眼都快退休了……”
朱海杭坦言,从事医生这个高强度的工作,牺牲了很多个人时间,自己的爱好也都丢下了,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用旋律诉说着自己当下的心境,让一切又重新充满了力量。“以后我会用多年积攒的临床经验来支持年轻人的工作,推动学科发展。”朱海杭说。
(原文刊载于《健康报》2023年03月14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