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苏北
“苏北工匠”系列①|袁成林、朱玲玲
如果说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那么,医生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医生和工匠,虽职业不同,但他们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内核——对技艺的精湛追求和对完美的执着坚守。苏北人民医院医务工作者们以精湛的医术和不懈的努力为扬城百姓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他们中又有一批人获得“苏北工匠”荣誉称号。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他们是自我挑战,也是自我超越,以“工匠精神”诠释医者的责任和担当;他们让“传承百年仁爱、精通济世医术”的医院精神在百姓心中熠熠生辉!没有匠心,难成良医。工匠精神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境界。一名好医生,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让我们一起走近苏北人民医院“匠心医生”,聆听他们的故事。
袁成林:抱大医情怀 护生命之重
简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苏北人民医院原大内科主任兼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感言:我投身医学事业已逾五十载,岁月如梭,然而我对医学的热爱与执着始终如一。在这漫长的从医之路上,我历经磨砺,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厚的理论功底。虽然年岁已高,但我深知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石,是城市繁荣发展的保障。因此,我将继续发挥我的专业优势,用我毕生所学,为扬城人民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
无论时间怎么变化,他的那颗赤诚为患者服务的心始终没有变。在门诊上,82岁的袁成林亲切地与病人交流,通过耐心问诊后,他敲着键盘开出处方。退休后,他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医院就是他的家。如今,他一周三次门诊,为了方便病人,还每周专门抽出时间为他接诊的患者提供看检查报告、治疗咨询等服务,受到了大家的点赞。袁成林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56年来,他凭借着一双手、一个听诊器、一双眼睛,用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不断探寻生命的禁区,成为全能型专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生命,收到了很多的锦旗和感谢信。他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只要胆大心细、大爱无私,就能守护好生命。最令他开心的事情,就是经过他的治疗,那些疑难杂症的患者能够活下来且活得有质量。“只要需要,我还能帮助更多的患者,为健康扬州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朱玲玲:康复一个娃 幸福一个家
感言:在儿科临床的漫漫征程中,我已经耕耘了三十九载春秋。身为儿科医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大,使命之神圣。工匠精神,于我而言,并非仅仅是一种职业上的追求,它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这种精神,融入了高尚的职业道德,铸就了卓越的职业能力,更凝聚了深厚的职业品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医疗实践中,我始终秉持着“工匠”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为每一位患儿提供专业、细致的医疗服务之中。我深知,每一个来到医院的患儿,都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因此,我始终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竭尽全力为他们的健康与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身为一名儿科医生,朱玲玲最喜欢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尽心尽力救助每一个孩子,爱护每一个孩子。她经历了担任科主任期间的六次搬家,医师诊疗条件、患儿住院条件、科室设备的日新月异,朱玲玲始终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挽救了许多的小生命,赢得了患儿家属的赞誉,成为了很多家庭的依靠,她是孩子们眼中的“朱阿姨”“朱奶奶”。从医近40年来,朱玲玲始终保持着一颗治病救人的热忱之心,将自己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临床抢救技术运用于实际医疗救治中。她以自己的力量竭力救治每一位患者,不断推动科室发展。她经常向科室的医生强调,患儿家长有什么疑问,一定要及时赶到、一定要做耐心解答。儿科医生一是靠基本功;二是靠服务,要以精湛的医术、天使般的情怀,守护儿童健康成长。她说:“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对得起医师这份职业的担当。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更要将无微不至的关怀带到工作岗位上去,用爱心、耐心、真心、热心,使患儿满意,让家长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