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心理科>> 科室动态 >>正文

联系我们

地址:

邮编:

电话:

科室动态

拖延症患者的“自救指南”

发布时间:2025-03-17 14:04:38
字号:
+-14
浏览次数:

“明天再做吧!”——这句话是不是你每天的口头禅?拖延症,这个看似无害的习惯,其实正在悄悄侵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从多模态多组学的视角,带你揭秘拖延症背后的科学原理,看看为什么我们总是“明天再做”?

1 拖延症:不只是“懒”那么简单

拖延症,简单来说就是明明知道该做什么,却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行动。研究表明,拖延症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超过70%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有学业拖延,甚至有些人已经发展成了“病理性拖延”。拖延症不仅仅是“懒”这么简单,它背后涉及复杂的认知、神经和遗传机制。

2 拖延症的“幕后黑手”:认知机制

2.1 时间动机理论:为什么我们总是拖到最后一刻?

时间动机理论认为,拖延是因为我们对任务的时间折扣。简单来说,任务离截止日期越远,我们越觉得它不重要,越容易拖延。

2.2 短期情绪修复理论:为什么我们总是选择“逃避”?

短期情绪修复理论认为,拖延是因为我们想逃避任务带来的负面情绪。面对复杂的任务,你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于是选择刷剧、打游戏来“修复”情绪,结果任务一拖再拖。

2.3 时间决策模型: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做”与“不做”之间纠结?

“现在做,还是等会儿再说?” 这大概是拖延的终极拷问!每次面对任务,我们的大脑其实都在进行一场拉扯:一边是“做”的动力(比如完成后能拿到好成绩、升职加薪),另一边是“不做”的冲动(比如任务太难了、太枯燥了、不想面对)。我们的研究团队在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原创性地提出了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简单来说,拖延的本质就是“做”与“不做”两种动机之间的权衡。

3  拖延症的“大脑地图”:神经基础

你有没有想过,拖延这事儿,可能根本不是你的错?是你的大脑在“拖你的后腿”!研究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提出了拖延的三重神经结构模型,大致可以理解为:

自我控制网络——“我要做!”

情绪调节网络——“不,我好焦虑……”

预期想象网络——“未来的奖励?那是什么,能吃吗?”

这三大网络如果配合得当,你会是个自律高效的“人生赢家”;但要是它们“掉链子”,你就很可能会陷入拖延的泥潭……

3.1 自我控制网络: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自己?

你知道吗?拖延的人,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做,而是控制不住自己。而这个“自控力”的关键,就藏在你的"背外侧前额叶(dlPFC)"里。这个区域就像你大脑的“理智指挥官”,负责管住你,让你别被短期诱惑带跑偏。但问题是,这个指挥官有时候很“摸鱼”!

3.2 情绪调节网络:为什么我们总是被情绪左右?

除了自控力问题,你的大脑可能也在情绪上“背刺”你!研究发现,**脑岛(Insula)和眶额叶皮层(OFC)**是情绪调节网络的核心成员,负责处理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区域功能异常时,你可能会被情绪裹挟,选择逃避任务!

3.3 预期想象网络:为什么我们总是“想得太远”?

“现在玩游戏 = 快乐,完成论文 = 未来的好成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总是更倾向于选择眼前的快乐,而不是未来的好处?罪魁祸首就是你的 腹内侧前额叶(vmPFC)和旁海马(PHC)。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帮助我们想象未来的结果,比如:

•  “如果我现在努力工作,月底就能拿奖金!”

•  “如果我坚持锻炼,夏天就能拥有马甲线!”

但问题是,如果这个网络的功能比较“拉垮”,你就很难清晰地想象未来的好处,拖延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总之,当这三个神经网络不够“给力”时,拖延就会频繁上演——

✅ 自我控制网络不强 → 你想做事,却控制不住自己,忍不住玩手机。

✅ 情绪调节网络失衡 → 你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去找点短期快乐。

✅ 预期想象网络不给力 → 你根本意识不到未来的奖励,所以根本不想行动。

如何战胜拖延症?

拖延症不是“绝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更高效,真正掌控自己的时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从“拖延症晚期患者”,变成“高效执行达人”!

5.1 提升自我控制:训练你的“大脑肌肉”

黑科技训练法——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

这是啥?简单来说,就是用微弱电流刺激你的前额叶,让你的自控力像健身一样“练大肌肉”!(别担心,不是电击,而是类似“给大脑充电”!⚡️)

但tDCS不是万能的,提升自控力更重要的是日常训练:

✔ 番茄工作法: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提高耐力!

✔ 减少干扰:上课/工作时把手机丢远点,别让通知诱惑你!

✔ 给自己设定规则:比如“先完成任务,再看剧”!

控制力越强,你的拖延就越少!

5.2 改善情绪调节:别让“负面情绪”拉你下水!

有时候,我们拖延并不是因为懒,而是害怕任务带来的焦虑!每次打开Word,看到空白页,就觉得头皮发麻——这不是拖延,是情绪在作祟!

科学对策: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

简单来说,就是换个角度看待任务,让它变得没那么可怕!

还有更简单的方法:

✔ 呼吸训练:感到焦虑时,试试深呼吸4秒,憋气4秒,慢慢呼出4秒,让大脑冷静下来!

✔ 写下你的焦虑:列个清单,看看你到底怕什么?然后一个个击破!

✔ 正面暗示:告诉自己:“这只是个任务,不是世界末日!”

情绪稳定的人,拖延症会少很多!

5.3 增强预期想象:让“完成任务的快乐”变得更真实!

有些时候,我们拖延是因为想象不到完成后的好处。大脑只会被“即刻奖励”吸引,而“远期收益”却显得很遥远!

科学方法:预期想象训练:让自己提前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这样你就更愿意行动!

✔ 写下你的目标和奖励:

•  “完成论文=早一天放假!”

•  “写完作业=可以安心看剧!”

•  “按时锻炼=更健康更自信!”

✔ 可视化未来的自己:

•  试着闭眼想象完成任务的感觉,甚至可以画个愿景板!

•  让奖励感变得更具体、更有吸引力,这样拖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你的大脑是“奖励驱动”的,善用这个机制,你会更愿意行动!通过预期想象训练,可以增强对任务正性结果的想象,提升任务执行意愿,减少拖延。


6 总结:拖延症不是“绝症”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心里还想着“不错不错,下次再试试”……那很抱歉,你可能已经拖延上了!

但,拖延症真的不是“绝症”!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逐步克服它,让自己变得更高效!

✅ 提升自控力:像健身一样训练你的大脑,提升自律!

✅ 改善情绪管理:学会与负面情绪共处,不再被焦虑困住!

✅ 增强预期想象:提前感受成功的快感,让自己更愿意开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