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电子院报 >> 2017年12月 第12期>> 正文

4.jpg

苏北的根 苏北的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1-22

肝胆胰外科医生张弛

1-4版-9.jpg

说他是位“土生土长的苏北人”,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从小跟随母亲睡在妇产科值班室,病房里的小婴儿让他觉得很有趣,萌生了长大后也要做医生的愿望;长大后,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在本科实习时,他再次回到了苏北医院;硕士期间,他师从我院普外科陈平主任;为能留在我院工作,他外出读博,去年博士毕业后,顺利入职我院肝胆胰外科,正式成为了一名“苏北人”。

这位自小与苏北人民医院结下不解之缘的年轻医生就是张弛,目前,他正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三基序蛋白TRIM44泛素化降解生长分化因子GDF15抑制肝癌发展的机制研究),在科研领域,他已是一颗渐渐崭露头角的新星。

子承母业 高考填志愿选择学医

俗话说“子承父业”,但这条规律在张弛身上却不适用。父亲从事建筑业,母亲汪萍是我院原产科主任,高考结束填志愿时,他面临着学理工科还是学医的人生抉择。“选择专业要不就是偏父亲这边,要不就是偏母亲这边,我母亲当时不太建议学医,因为医生挺辛苦。”

回忆起这段有趣的往事,张弛笑道,记得小时候爸爸出差,他就跟妈妈睡在医院值班室。年幼的他看着妇产科里的许多小婴儿,见到了医生在手术室做手术的情景,儿时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张弛坦言,“从小耳闻目睹母亲的工作情况,让我觉得医生这个职业,工作性质很神圣,救死扶伤,虽然比较辛苦,但是当时觉得挺有意思。”

幼时与医院结缘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大学逐渐开花结果。母子两代人都在苏北医院行医救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传承?

榜样的力量 助他不断自我提高

张弛与苏北医院的渊源还没有结束。读硕期间,他跟随我院普外科陈平主任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毕业时,已经拿到国家奖学金的他积极争取留院工作,但由于普外科实力强大,医院要求比较高,对于能否留院,他心里没谱,为此,他也准备考博,并顺利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录取,开启了科研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张弛的博导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他在2017年11月28日新当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这样杰出的导师影响下,他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科研成果颇丰:目前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5篇,参与完成国家级及上海市级课题各一项,参与申请完成专利一项。

张弛表示,自己读的是科研型博士,压力很大,是“榜样的力量”让他坚持了下来。“我的老师和我课题组的组长一年几乎没有休息,老师要求很高,自己就会不知不觉向他靠近,当已经习惯这种节奏时,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也就在无形中提高。”每周六下午打场球,是他最喜欢的放松方式,正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与他的名字很符合。

说他是位“土生土长的苏北人”,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从小跟随母亲睡在妇产科值班室,病房里的小婴儿让他觉得很有趣,萌生了长大后也要做医生的愿望;长大后,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在本科实习时,他再次回到了苏北医院;硕士期间,他师从我院普外科陈平主任;为能留在我院工作,他外出读博,去年博士毕业后,顺利入职我院肝胆胰外科,正式成为了一名“苏北人”。

这位自小与苏北人民医院结下不解之缘的年轻医生就是张弛,目前,他正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三基序蛋白TRIM44泛素化降解生长分化因子GDF15抑制肝癌发展的机制研究),在科研领域,他已是一颗渐渐崭露头角的新星。

在苏北长大的他 终于学成“回家”

“从小我就经常在苏北医院里,所以对我们医院有比较深的感情。”谈及与苏北医院的羁绊,他特别感谢陈平主任、柏斗胜主任。在读博期间,柏主任与他也有密切联系,在面临毕业去向的重大选择时,柏主任给了他很多建议与帮助。

“这次国自然课题能申请成功,首先离不开医院提供的平台,特别是科技处、科教科还有同事的帮助,柏主任对我的标书也一直在帮助修改,同时自己在博士期间做的科研基础也必不可少”,这位年轻人谦虚地表示,能够申请成功,自己其实也有些意外,“运气比较好”,他笑道。

回到医院工作后,张弛加入了柏主任实验室的团队,团队前期做的许多基础工作由他来延续,研究生同学也会协助他一起完成。这样的信任与看重,让张弛很是感动,“刚到一个单位,领导就能有一些任务让我有机会去做,一来就能融入团队开展工作,这真是很难得!”医院领导多年来一直在真诚关怀着他,对苏北医院深深的感情是他读博后毅然选择归来的重要原因。

除了科研,跟随柏主任,他还在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与病人沟通。“很多病人,我跟他说半天都没用,柏主任说两句就搞定了。”如此高超的沟通技巧,他是打心眼儿里佩服。

未来打算:科研与临床他要并驾齐驱

由于是科研型博士,受过专业训练,医院对张弛在科研上要求比较高,尽管已经拿到课题,有了一些成果,他坦言,“压力还是蛮大的,一方面科研要做出成绩,一方面要去弥补临床上的不足。”读博三年,张弛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他的许多同龄人已在临床一线工作,“他们对病人的诊治、手术技巧肯定比我要高,在这方面我要弥补一下。”

业余时间,他常宅在家,在电脑前查查资料,写写文章。回来后参加外科的篮球比赛,忙碌的工作使得热爱体育运动的他很少有时间再驰骋球场。

受访当天上午,一位病人在出院前专门来到张弛所在的办公室给每位医生鞠躬道谢,这一幕让他心里很暖。对这位32岁的年轻医生而言,从医之路才刚刚起步,未来他会遇到更多机遇与挑战,但从他爽朗的笑声中,我们相信,他会坚定初心,在苏北医院这方他再熟悉不过的热土上,勤勉耕耘,挥洒热血,激扬青春!

李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