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和恐惧
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在《致匈牙利的第一位诗人》中写道:“对我来说,我是一团焦虑和一个谜,一座魔法和恐惧的岛屿,所有人或许都是如此,你也曾是如此,在另一片星空之下。”可以看出焦虑和恐惧是十分常见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并且二者如同孪生般如影随形,相伴相生,因为生活中总会发生些让我们感到担忧和有压力的事情。但差异在于每个人的程度不同,以及应对方式和结局也不尽相同。为什么呢?
以往的观点常常认为:差异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中,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性和反应不同,有些事对一些人来说是值得焦虑和恐惧的,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不值一提,最终找”。这样的结论其实是悲观和片面的,忽略了先天遗传和后天经验相互作用塑造了一个完整的人。
传统观点认为焦虑和恐惧是本能反应,由危险引发的“战或逃”行为的同时伴随着焦虑和恐惧体验的出现,是一种在进化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本能反应。然而,现代脑功能研究发现,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一种以觉察威胁性刺激并产生条件反射行为的防御通路,即生存回路,同时,人类具有另外一条需要大脑高级中枢参与的认知回路,是与生存回路机制不同的有意识地体验焦虑和恐惧的通路,通常情况下,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中形成,并自动发挥功能,也是出现焦虑症或恐惧症后干预的切入点。
大脑对情绪的加工常常是无意识地完成的,但意识在情绪加工过程中是有主动性的,表现在意识会解释我们体验到的情绪,每个人赋予各自体验到的内容存在个体差异的意义,所以说意识是一种自我叙说的构架,基于每个人直接觉察到的信息、感觉和记忆,也基于可观测或可监控的无意识加工的结果,也就是说情绪是经过认知或心理过程构建的。
由此可见,对于焦虑障碍或恐惧症,治疗的重点不是生存回路,而是认知回路,有意识地觉察焦虑和恐惧的意义以及意义对于个体的功能才是治疗的开始。
(临床心理科 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