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80后领衔完成扬州首例心脏微创手术
“以往的理念是重症病人要做大切口、做开放手术,现在微创理念给病人带来个体化选择。”7月26日,刚刚走马上任的我院心脏大血管病中心主任王强如是说。 8月1日,我院正式开设省内首家心脏微创门诊,填补扬州及其他苏中、苏北地区技术空白,为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提供诊疗服务。
心脏微创手术为患者送福音
“我以为是感冒,就在小医务室挂了水,退烧后又复发,发了又去挂,咳得气喘不上来。”6月19日,当持续高烧两个月的杨先生被家人送至我院时,他已是全身乏力、起卧困难。经心脏彩超检查发现,杨先生的心脏瓣膜上存在赘生物。“正常的瓣膜就像门一样,可以打开也可以关上,但是他的瓣膜关不上,血液倒流入心室,引发心衰和败血症。”该患者被确诊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王强介绍,赘生物一旦脱落,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身体其他器官,后果不堪设想,必须立即进行手术。由于该患者年纪轻,王强决定采取“小切口”微创手术办法。“他感染很重,身材又壮,增加了微创手术的难度。”王强说,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微创手术视野小、操作空间受限,对外科医生有更高的技术要求。但是对比创伤大、风险高的开胸手术,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体内其他器官影响较小,不容易出现并发症。
经过麻醉、体外循环建立等充分准备,王强在患者胸口切开一个7-8公分的切口,手术全程历时4个多小时。然而,手术完成后,王强发现患者体内白细胞突然急剧降低,这说明患者抵抗力下降,正在遭遇感染。“术后感染这么重的非常少,危险系数非常高,我从业以来只收治过两例这样的病人。”王强团队立刻对患者进行隔离,并调整抗生素使用。第二天下午,该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这是我来扬州之后做的第一台心脏微创手术,没想到这么凶险。”据了解,自主完成心脏微创手术在扬州地区尚属首例。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技术精湛的心外科专家竟是一个年轻的“80后”。今年7月,王强作为优秀人才引进我院,担任新成立的心脏大血管病中心主任,随之引进的还有麻醉师、中心主任副主任张杰,手术助手、主治医师唐程斌,中心护士长、副主任护师陈冬梅等多人组成的团队。
今后疑难重症治病不过江
听说我院最近引进了一个技术过硬的心外科专家,不少扬州患者慕名而来,甚至还吸引了淮安、连云港、安徽安庆等周边地区的病患。据了解,今年7月以来,在短短20天时间内,我院心脏大血管病中心已开展近40例这样的高难度手术,手术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年龄最小的患者只有5岁,年龄最大的86岁。王强介绍,这些心血管疾病涵盖冠心病、瓣膜病、先心病和大血管病等多个病种,几乎存在三大共同特点——“疑难”、“高龄”、“重症”。
在此之前,扬州地区心血管疑难疾病都是转到南京手术,一旦碰上南京长江二桥堵车,患者在路上耽搁,就会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如今,这些重症患者遇到突发情况不必再转往上级医院,7月1日,我院成立苏中、苏北地区首家心脏大血管病中心。就在中心成立的这天,住进了一位有十年以上心血管病史的70岁老人。徐先生常年依靠服用利尿素缓解病痛。“南京的大医院太贵了,我们听说苏北医院有(这项技术)就来试试。”经确诊,徐先生患有升主动脉瘤,该病致死率极高,主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而且徐先生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仅30%,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情况十分凶险。
王强立即为这位高龄重症患者制定了专门的手术方案——同期施行Bentall术+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房颤射频消融术。据他介绍,术中通过良好的外科技术和血液保护,实现了“不输血”的手术,加快患者术后快速康复,并避免输血相关并发症。
由于该项手术复杂,已有手术病例死亡率很高。而这场手术历经4个多小时,最终徐先生的主动脉瘤被完美拆除,三个“坏了”的心脏瓣膜也被修复和置换。
“有地方医院心外科主任跟我讲过,他们转出去的主动脉夹层病人活着转回到当地的不到1/3。”王强认为,借助我院心脏大血管病中心建设,未来可以让患者享受到心脏病、大血管病规范化、正规化、内外结合的综合治疗。“在当前心脏病治疗格局之下,‘规范’是多么难得,多么困难,即使在国内较大的心脏病中心,人力、技术、理念也参差不齐,‘规范’这两个字足以让我努力一辈子。”
80后心外科专家是如何炼成的
一个医生,尤其是心外科医生的成长往往需要漫长周期。从传统开胸手术到微创手术,再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出生于1982年的王强何以练就这身“百般武艺”?
“我的成长得益于平台的帮助,加自身努力。”王强说,2007年,他从南京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十几年前国内心外科手术水平程度较低,他曾经想过放弃心外科,转去其他科室。“当时觉得心外科太难了,根本学不会,风险太大,收入又低,工作又苦,还找不到对象。”
尽管有这些嘴上的“抱怨”,王强并没有离开过心脏外科。2017年,他顺利拿到了南京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家里人也问我,你天天折腾啥呀,那么累,图什么?我说也没图啥,干久了就喜欢,然后就折腾折腾。我希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反正做过了,等老了回想起来也不后悔。”
“我经常讲,心外科医生需要一点点情怀。十几年前,一台心外科手术能做十几个小时,我们站在二助甚至三助的位置看,什么都看不到,但是一站就是一天。”正是那段中国心外科快速发展的草莽岁月带给王强最初的成长。“我们基本上很少回家,就在病人床边看着监护仪、血压、看医生用药,这样你就知道这些药多长时间起效,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就是折腾的一个过程。”
王强认为,年轻医生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纠错、积累经验而成长的。“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要面对很多死亡,所有的心外科医生都必然面对过,这种打击对医生来讲很大。每个不好的病人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进步。这是一个身心疲惫的成长过程,然后炼出一个强大的心理。”
“你现在看着我可能还觉得挺年轻的,但我30岁的时候已经是50岁的心脏,如果你在手术台上见到我,你就会发现这个人很老。”这位80后的心外科医生虽年轻,但在行业内已经“少年老成”,年手术量约400台,手术成功率达99%。“医生在手术台上不能有任何紧张情绪,决策要快,1分钟、1秒钟的决策,就决定了患者的生死。在这样的压力下,人失去了情感反应,心理年龄会变老很多。”
据2019年发布的最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国内心血管病患者高达2.9亿,患病率和死亡率皆处于上升阶段。然而目前,国内出现的却是心外科医生的“断档”。“心外科特别累,现在的医学生更愿意去做泌尿外科、骨科、口腔科这些其他学科,但是重症病人依旧‘沉淀’在医院。因此我们要培养更多的心外科医生,让年轻医生适应微小化视野来做心脏手术。”王强说。
以前,苏北地区重症病人“过不了江”,这才有了像王强这样的人才“过江”,为救治患者生命争取宝贵时间。很多同行对王强放弃南京选择扬州表示不解,王强却在这里找到了职业满足感:“早期学科分科越来越细,导致很多病人不知道该去找哪个医生,现在全球趋势已经变成学科融合,正是这个新理念吸引我来到这个地方。”在这一点上,王强认为,与医院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新成立的心脏大血管病中心,首次实现了心脏外科与血管外科的融合,未来希望带动周边基层医院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