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推进“口述档案”工作
近年来,随着档案记忆观、档案文化观、大档案观的出现,档案的属性愈来愈多元,“口述档案”作为一种新的历史记录形式,对于弥补、丰富传统档案和社会记忆有着独特、不可或缺的作用。我院党委对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非常重视,于今年8月组织、启动并推进了“口述档案”工作。工作人员以访谈的形式用现代电影的技术手段记录医院老同志的创业经历、经典故事以及人生感悟。这种“口述档案”在我市较为新颖,填补了我市医院口述档案的空白。
此次口述档案首批将收集、采访近20位退休专家,从他们的回忆中,整理医院历史记录。同时,综合档案室也在收集与医院发展有关的珍贵历史资料。
本期院报推出第一期“口述档案”,并将陆续推出。
91岁老院长:我院第一台CT来之不易
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扬州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先进设备带来的便捷,提起现在的高端CT,大家都不仅感叹: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大家带来了实惠!但大家知道我院第一台CT是什么时候来的,想必很多人都未必清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院使用的第一台CT是头颅CT。我院91岁老院长匡云飞回忆道。
“开放改革以后, CT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器械。当时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也比较少见。”匡云飞说,当时,我们医院要去买这么高端的机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放射科医生非常着急,因为这个机器太重要了,比如:对脑瘤和脑血管意外,究竟是脑梗塞,还是脑溢血,没有办法鉴别。还有脑外伤,颅脑受伤以后,里面的血块在什么地方,是在额膜外还是额膜内?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只能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处理。
“那时候我做院长,也很着急,但如何才能拥有这样的一台CT呢?”匡云飞说,我们打听到上海华山医院有一台国产CT在临床试验阶段,该CT是上海医疗器械厂和华山医院合作研制的。华山医院已经引进进口CT,这台CT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得知消息后,大家就想办法。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协调,决定通过贴息贷款的方式从华山医院买下这台CT。
“要把机器从上海运到扬州,可是一个难题。”匡云飞介绍,那时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铁路,要用卡车托运,而且卡车要开得很稳、很慢,还要防止震动,因为CT机经不起震动,所以由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同志协助把这台机器装上卡车,并把它固定好。医院专门派出一位副院长和放射科主任亲自去护送回来。由于交通不方便,首先要经过镇江,然后摆渡过长江,之后再运回来。一路上还得到了公安部门的支持,才安全运到医院。“由于医院房屋紧张,CT需要放在让病人方便的地方,就是当时的老门诊。”匡云飞说,那个地方是给小儿科用的,我们就把小儿科搬出来了,经过改造以后,勉强可以做一个CT室。
匡云飞介绍,
CT装机以后对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的帮助很大,知道了脑血管是出血还是梗塞,因为这两个治疗基本上是完全相反的,因此,脑外伤抢救的成功率大大提高。应该来说,这台CT在医院的发展历程中起了很重要作用。
(综合档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