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北风采

【120年·我与苏北的故事】丰碑里的一个小故事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这家一百二十年的医院,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一座高大、崇闳的丰碑。我特别喜欢默念浓缩了苏北人民医院医院精神的两句话:“传承百年仁爱,精通济世医术。”一代又一代“苏北人”,用一个又一个仁爱行动,一项又一项技术攻关,一件又一件感人故事,一年又一年真诚守望,铸就了这座丰碑。

我很少参加征文,但这一次特别想写,以此将纠缠于心中二十年的“谢谢”二字送出去。

时间回到20011221日。

大早,我母亲突发脑溢血,送到苏北人民医院抢救。

到了医院,大名鼎鼎的李寿桢主任接诊。

对了,我必须先说说李主任。

我在媒体工作,常常在同事的稿件中看到李主任的名字。这一次,终于见到了李主任。那天情况特殊,心里有事,没有细细打量李主任。大致的印象是,儒雅、诚恳、沉着。当然,这一切,是以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作为基础的。李主任的大将风度,君子气质,在我们全家慌乱和恐惧的深渊里投下了一枚定海神针。

我的母亲早上发病之后一直没有动静,不说话,不眨眼,手脚也不动。到了下午四点,母亲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这一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从早到晚,天空一直阴沉着,黑压压的看不清时辰,呼应着我们一家人的心绪。

我们想带着母亲回老家去。李主任也无力回天了,同意了我们的要求。

李主任说:“小周,你带上氧气包,跟着。”

同样,我们也没有细细打量这位小周护士。所有的对话,所有的细节,都是事后才一一涌上脑际的。模糊的记忆里,这位小周护士小小巧巧,也乖乖巧巧。她几乎没有一点点犹豫,脆生生地答应了李主任:“好的。”

——我们以为将母亲抬上救护车就行了,没想到李主任会作出这样的安排。李主任太善解人意了,对患者家属的心思了如指掌,他要尽一切可能确保患者平安到家。车上的小周,是寒冷的空间里的一丝暖意,更给我们绝望的心里注入了一缕希望之光。小周给了我们全家莫大的安全感。

我坐在副驾驶上为司机“导航”,护士小周蹲在母亲的床头,专心致志地掌管着氧气包,观察着我母亲的情况。

虽然一直没有看清小周的脸,凭直觉,她是一位刚刚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新人”。她应该还是父母眼里的孩子,是正享受着父母宠爱的孩子。也许,当天如果正常下班到家,她会扑进父亲怀里,撒个娇,让父亲捂一下冻得通红的小手。可是,在救护车上,我们所有的人,对她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她的职业上,而没有顾及她的年龄,根本没有想到她还是个孩子。

这一路,大约一百公里。司机专心开车,我们一家人的注意力全在担架上躺着的母亲身上。没有人注意到小周护士;甚至,一路上,没有人与她说过一句话。

    离老家还有一刻钟的路程,母亲还是没有捱过去,丢下一车人,走了。

到了家,将母亲抬下,司机调头,回扬州了,带着小周护士,还有一同护送我们的兄弟袁新进。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也没有想到说一声谢谢,他们就走了。

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自己的事都是大事,从而会忽略身边的一切。谁想到过小周护士处于人群中的孤独?谁想到过她柔弱肩头承受的压力?谁想到过一个孩子面对死亡的恐惧?谁想到一个小小女孩下班之后好久没有到家,她家里人的焦虑?事实上,那天车子回到扬州,很晚很晚,是寒夜里的十一点多。那时候没有导航系统,司机又是第一次将救护车开出城里,路况不熟,在广陵立交,黑暗中弄错了方向,将车开往盐城去了。

处理好母亲的后事,回到扬州,已经是十天之后。静下来的时候,忽然有一种不安涌上心头,对那位连姓都不知道的司机,对那位只知道姓氏的护士。尤其是小周护士,那么冷的天,那么远的路,一路还要照顾我的母亲。我越想越不安,越想越歉疚,越想越满怀感激。

我特地赶到苏北人民医院,想当面向护士小周道一声谢。那天,小周护士可能刚刚下了夜班,正在家休息。我没有找到她。后来,在不同场合,我一直努力着,请苏北人民医院的朋友转达我的谢意,敬意,还有歉意。“哪个小周啊?叫什么名字?我们医院姓周的护士那么多呢,究竟是哪一位?”我根本说不出她的全名,所以,二十年来,这一份谢意,敬意和歉意,一直没有送出去。

苏北人民医院一百二十周年院庆之际,我写下这篇文字,真诚感谢那一天给了无助的我们以无私帮助的人,李寿桢主任,那位司机,还有感动了我们二十年的护士小周。

人世间固然上演了太多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更多的是小善良、小温暖、小细致,使我们慌乱、苍凉的心得到最好的熨帖;同样,也正是这许许多多“苏北人”的小善良、小温暖、小细致,在黎民百姓心中铸就了一座伟岸、峭拔的丰碑。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901093911.jpg

袁益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媒体工作者、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