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民医院

苏北人民医院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党建文化 >>电子院报 >> 2021年7月 第7期>> 正文

2.jpg

我们在这里,守护着“大宝贝”和“小宝贝”

作者: 来源:扬州发布等 发布时间:2021-10-20

8月23日,扬州人民终于一起等到了一直期待的好消息,扬州新增确诊病例0例。曙光初现,我们的扬州正在慢慢地好起来,这个0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坚守,而扬州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出院人数不断增加,好消息持续传来,这些数字背后是他们的坚守与担当。

苏北-15.jpg

决战重症高地 守住生命之门

有专家曾这样形容,新冠肺炎危重症有多险?可能一个咳嗽,肺就“破”了。危重症患者救治有多难?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很多都合并有心脑血管、内分泌等方面的基础性疾病,随时引发炎症风暴。

而在重症病区24病区,病人年龄60岁以上达到80%,生命的“博弈”经常上演。他们并肩战疫,与时间赛跑,同死神较量,为生命护航。

中午12时,专家医疗组仍在危重患者床边查房,此时,一位正在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的老年男性患者,突然病情发生恶化,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最低至80%,情况十分危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东南大学副校长、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当机立断:“准备插管!”重症ICU朱庆捷与急诊ICU单雪芹两位护士长听到指令后立即准备插管用物,3分钟内迅速准备到位。

苏北-18.jpg

“我的病人,我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於江泉仅用数秒钟就完成了插管,在大家的通力配合下,患者血氧饱和度逐渐升至98%,插管完毕,进一步行俯卧位通气,患者需充分的镇静镇痛,而患者在镇静状态下会影响循环,为监测循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吴晓燕娴熟地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了深静脉,动脉置管。所有置管完毕,顺利地为患者完成俯卧位通气,此时大家早已满头大汗,但望着心电监护各项正常的数值,却感觉一切都值得。

我们都知道,气管插管工作是一项极高危的工作,因为当医生在患者口鼻附近进行近距离插管操作时,呼吸道会喷射出大量的病毒气溶胶,其风险可想而知,而一旦病情发展成了重型甚至进展成危重型,就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者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个别病人病情特别严重还需要使用ECMO(人工肺)等来维持生命。

然而,即便面临着巨大的感染风险,他们却永远想的是,救人要紧!而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危重型、重型病人转出了重症病房。

他们就是我们的“大宝贝”

24病区内很多都是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因为这些爷爷奶奶年纪很大,且又有自身基础病,护理等级堪比“大熊猫”,需要全程全方位照顾与护理,渐渐地,我们开始默契地叫这些爷爷奶奶为“大宝贝”。这些“大宝贝”们因为氧合差,需要高流量或者无创呼吸机氧疗,所以大小便均需要协助下床使用坐便器,还有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要保持局部皮肤清洁,为“宝贝”们更换床单、被套。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不仅让汗水浸湿了医护人员的衣服,模糊了他们的双眼,但是所有的累、辛苦都在听到“大宝贝”们一句句“小姑娘,今天又是你啊”“姑娘,你去歇一会吧”等如亲人般关心问候时瞬间消散。

曾经参加过援鄂医疗队的护士蒋丽娟在自己的抗疫心得里,写下了上面这一段话。而在这个老年人居多的隔离病房,这支有多名90后、95后组成的医护团队,把关爱带给了每一位患者。

在这里,有响亮清晰的“爷爷奶奶早上好呀!”

细心的医护人员发现有些老人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他们互相约定,一定要让爷爷奶奶开开心心的!因此,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每次交接班的时候,医护人员进入病房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向患者问好以及自我介绍,询问患者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不舒服,饮食方面有没有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介绍,不但可以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更可以快速拉近距离,减轻他们的焦虑感。因为有些老人耳背,所以在隔离病房里,总是能听见护理人员响亮清晰地询问着:“爷爷、奶奶感觉怎么样呀?有任何需要一定要叫我们呀!”

在这里,我们是贴身管家

因为年龄大,有些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生活不大能自理,医护人员在这里充当了贴身管家,协助洗脸、洗头、擦澡、喂水、喂饭、大小便护理,协助患者翻身、下床等,只要他们有需求,一定会想尽办法满足。

一天,顾小花医生发现,她分管的病人中的一位爷爷,在病区治疗半个月后,病情一天天好转起来,但是却总开心不起来,时常在病房里唉声叹气,暗自垂泪,不愿意配合治疗行俯卧位,床边康复治疗垂头丧气,这可急坏了医护人员,爷爷年龄大,基础病多,早期治疗已经逐见成效,这眼下节骨眼上不配合治疗可能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前期治疗付之东流、功亏一篑,经过细心询问,才了解到,原来,爷爷的老伴儿住在楼下的普通病房,因为她病情相对较轻,没有被收到重症病房治疗。爷爷告诉顾小花医生,一方面,他跟老伴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几十年来从未分别过这么久,心里十分挂念她,另一方面,是他先被感染,他老伴因为照顾他被感染,他觉得心里特别愧疚,着急得吃不下饭。

医疗专家组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通过多方协调,把爷爷的老伴儿接到了爷爷所在的病区,安排在了同一间病房,见面的一刹那,老两口也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相拥而泣,嘘寒问暖。

此后的几天,老两口相互关心,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俯卧位,一起进行康复锻炼活动,每日查房,见到爷爷的病情走上了快速康复之路,一天天地迅速好转起来,精神矍铄、步履矫健,和刚到病房时判若两人,很快转为“普通型”。查房时,爷爷见到医护人员,不停地说着感谢。

她的工作,就是陪小宝贝们一起打败病毒

自8月10日,我院儿科副主任陶月红进驻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以来,她的大部分时间都给了这里的“小患者”。提起隔离病房的“小患者”,她满脸是爱。

“感觉怎么样啊?”“陶阿姨,是你吗?”尽管“全副武装”,但是有一位小姑娘还是认出了陶月红。原来这位小姑娘是她以前的“小患者”,令她们没想到是,她们会在隔离病房相遇,都倍感亲切,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陶月红说,前几天,小姑娘出院转入定点康复医院康复治疗,心里特别为她感到高兴。

“这里设有专门的儿童病房,目前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普通型、轻型,病情并不重。”陶月红介绍,从营养状态、心理关怀、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关爱他们,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他们,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恐惧感。这里虽是隔离病房,但是却充满温暖。“遇到有孩子过生日时,会精心为他们准备蛋糕,为他们唱首生日快乐歌。”陶月红介绍,还会通过平板电脑,让他们与家人视频对话。孩子们在各自的病房里画画、写作业,与医护人员一起做游戏。

陶月红说,陪着孩子们走过这一段特殊的日子,和他们一起打败病毒。自从来到这里后,陶月红忙得也没有时间想家。进入隔离病房后,她的时间全给了这些孩子们。离开这里病房后,她还要思考这些“小宝贝”的诊疗方案,同时也不忘利用中午或晚上的时间上“云门诊”,因为那里还有以前接诊的“小患者”在等着她。“这部分就诊者需要定期复诊的,通过互联网医院给他们开处方,让他们及时用药。”两种陪伴,一样的医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