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 第6期

情绪心血管疾病

情绪对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血脂、血液流变学影响较大,焦虑、抑郁、某种性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生活精神的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如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持久紧张的高负荷工作,通过激活神经内分泌和血小板的活性,引起冠脉内皮的功能损伤,形成粥样斑块,促使冠脉狭窄,心肌缺血,可引发冠脉痉挛和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因此,可以说心理社会应激对心血管疾病的促发作用,绝不亚于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传统的危险因素。

1、精神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忧郁等因素都会通过大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分泌一些物质,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会引起心跳加快、脸色苍白、血压升高。

2、精神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情绪激动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不仅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加重,而且使有病变的冠状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严重者可促发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闭塞而诱发心肌梗死。

3、情绪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情绪与心律失常密切相关,轻者可以发生早博,重者可引起室颤,暴怒可致猝死,这在临床上已屡见不鲜。现代医学史上首例报告为冠心病猝死的病例是英国医生亨特,他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会上因激烈争论而当场倒地猝死。

4、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有以下主要特点:①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居多;②在发病前有强烈的心理或躯体应激状态;③症状和心电图表现类似急性心肌梗死,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④在急性期,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低下,但心功能常可在短时间内恢复。

5、提高人们的精神卫生意识,注意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心脏不仅是一部机械的“压力泵”,更是一个“智能器官”,她有自己特殊的“情绪”,也会被压力、抑郁、愤怒、悲伤等坏情绪感染,患上各种疾病。由此从现代医学看来,必须加强人们,首先是医生本身对精神卫生的意识,防止精神因素给心血管疾病带来的严重危害,这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血管内科 谢勇

专家简介

谢勇: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

专业特长:擅长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治与危重病症的抢救,熟练掌握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如冠状动脉造影与支架植入术、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心脏起搏器安装。

出诊时间:星期一全天,星期四上午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