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北风采

【120年·我与苏北的故事】生火取暖的岁月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斗转星移,今年已经是我入职苏北医院第四十个年头了。一路走来,努力过奋斗过,有艰辛更有快乐!许多人许多事,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生火取暖便是其一。

我刚工作时,门诊化验室在老二层门诊楼的西侧,两间检验室加一间值班室,每间大概十二三个平方,检验室分为血液检验和体液检验各一间。那时没有专门的集中采血处,所有患者的手指采血和静脉采血都在血液检验室门口进行。

深秋初冬,气温开始明显降低,给采血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早晨六点,值夜班的老师便开始为空腹患者采静脉血,患者需要脱去棉衣露出胳膊,直呼冷!气温太低血管暴露不明显,抽血难!取暖的需求逾加迫切,可是,那时的空调还属于奢侈品啊!

智慧的前辈们想出了生火取暖的好办法。先请医院的木匠师傅在检验室入口安上棉门帘,然后用留有小窗的木板将检验室一隔为二,这样,外侧约3平方的空间作为患者的等候区,内侧则为工作区,木隔断不封到顶,以便两侧空气正常流通;再请钣金工师傅在隔间内合适位置安上炭炉并接上排气管道通到窗外,一阵忙活后取暖装备基本到位。早就有勤快的老师去木工间讨来了木刨花及废弃边角料,于是,点火、添柴、加煤……不一会儿,红彤彤的炉火就生成了。室温随之升高,患者撸起袖子不觉得冷了,我们替病人抽血也顺畅多了。

生炉火看似不难,生好火的炉子“服侍”起来可是个细活甚至是个技术活。

首先得备足火炉的“口粮”—煤炭。起初用的是块煤,我们每星期到总务库房领一次,需要在混有矸石的煤堆中拣,然后用箩筐抬回去。记得我第一次跟着俩老师去,那时候自己少不更事,分不出哪是煤炭哪是矸石哪是好煤哪是孬煤,专拣又黑又沉的往筐里放,管库房的严老师很热心,手把手地教我,我这才知道,质轻光亮的才是优质煤。后来用上了蜂窝煤,不需要去扒煤堆了,也就省了不少事。

其次需要备齐各式工具,火钳、火通条、火钩子、小铁铲等等,缺一不可。

当然最考究的是火候。火不能烧得太旺,那样既不安全又浪费煤;火又不能太小,那样稍不留意就可能熄火。为了拿捏好火候,需要不时地通炉、清灰、加煤、封炉门。特别是封炉门,那就更有讲究了,对值夜班的老师来说简直就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火炉状态是否正常也成了交接班时的必交项目。如果不小心,炉子没封好火灭了,会觉得怪没面子的。

火炉不仅仅起到取暖的作用,还给大家生活带来不少便利。烧开水、热夜餐,兄弟科室也跟着沾光呢。

来年春天,气温升高,就该撤炉了。撤下的炉子和排烟管需要清理干净以使少生铁锈,然后用旧报纸裹好后送库房保存,待下个冬季再次使用。

如此冬季生火取暖的经历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空调的分批安装并很快普及,生火取暖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和那代人美好的回忆。

“苏北”立院两甲子,风雨同行四十载。恰逢医院120周年华诞,真诚祝愿百年老院明天会更好!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901094521.jpg

谭家成主任医师,1981年入职苏北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