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线上院史

跨越时空的苏北记忆之(九)——老院长回忆六十四年前参加抗洪救灾的亲身经历

浏览次数:
字号:
+-14

  连日来,从电视上获悉我国南方北方以及四川等地暴雨洪涝灾害的情况,不由让我想起,我参加一九五四年扬州地区抗洪救灾的经历。

  当年的暴雨和洪水是扬州地区建国后最大一次灾害。当时的天空,乌云密布,连日暴雨不止,河道水满外溢,加之台风袭击,造成了里下河地区一片汪洋,轮船都可以开到稻田里了。

 

图片1.png

民国时期的归海坝

  一天早上,刚上班我就接到肖广普院长的通知,说省政府来电话要我们医院派二名高级医生,去宝应协助当地医院为抗洪救灾服务,并要求我和内科的王伯超医师一同前往,九时就要出发。省政府有汽车来接,我和内科的王伯超医师立即回家取了些衣物在院部等候,九时许来了一辆吉普车,车上下来一位瘦弱的中年人和肖广普院长交流了几句,我们就被安排立刻上车了,吉普车后排已坐了一位三十多岁的干部,我想:可能是领导的秘书。临走前肖院长告诉我,坐在前排的是江苏省副省长管文慰同志。

  汽车疾驰出城,到达江都县区域时,公路上已满地是水,田与路面已经难分,车辆只能缓行,车还因水深车熄了火,管副省长二话不说,卷起裤脚下车就准备推车,我们后排的三个人也跟着下车帮忙,我们和管副省长一起用力将车推到发动起来。车又开了不久,就上了邵伯运河堤岸,只见堤岸外侧,一片灰黄色的水,急流而来,水已接近堤岸上,岸上及背侧是一片黑压压人群,岸上的农民兄弟在用力打夯,打夯是最原始方法,用四根绳子扣一方石块,他们喊着号子,赤膊短裤,一组组一字排开,用最艰苦的劳动方式来巩固这年老的河堤,堤内侧面的是无数的农民,他们在挖泥装包(草包)然后用篮子挑至岸边或用独轮车推至大堤上,还有不少的男女老少将自家的门板、床板、被服、树杆、木棍等肩杠手提的送上河堤支援加固的河堤,巨大的洪流滚滚而下,他们没有电、没有车辆、没有石块、没有汽油,仅仅靠的是老百姓的双手来死死守护年老的河堤。

图片2.png

车逻坝月堤合龙时的情景

  我们的汽车在通行无阻继续前进,老百姓看到军绿色的吉普车一定知道是上面派来抢险的官员,我们车上没有一人谈话,带着黑边眼镜的管副省长也是一句话没有,他不断的在左右两边察看,面部忧心忡忡。他知道河堤万一决口,将会让数以万计的群众生命和财产遭到灭顶之灾,他心急如焚。看到此景,让我这个年轻人深受感动,忘却了路途的疲劳和炎热口渴。车在窗外的一片打夯声中继续行进。车过高邮已是中午,坐在旁边的同志打开一个布包,取出几块长方形的扬式蛋糕,我们每人二块(二块约一两)平均分配,这也是我同省长的一次难忘的共进午餐经历。

 图片3.png

汽车队运输防汛器材在运河堤上

  车到宝应已十二时半,管副省长将我们直接送到医院后,说了声:“说我去县委,再见”,车就开走了。宝应县医院的王院长立即将我们安置在一栋小楼上的房间里面,这是医院的唯一一栋楼房,房间里只能放二张配有蚊帐的床,我们的任务是留守在医院里,负责一些重危病人的抢救治疗和手术。不需要去河堤上为群众现场治疗。那几天,天气闷热,乌云密布,阵阵暴雨。我们工作刚开始,送来的病人或伤员并不多,说明大提上还牢固,农民群众身体还能够得挺住。

 图片4.png

万家塘段防风挡浪工程

  我们的住房正好靠近街道,离河岸约三百公尺,可以看到、也能够听到河堤的动静,来来往往的人声、呼喊声、独轮车的滚动声、挑担的号子声不绝于耳,说明情况还是相当严重。我们通过医院内部了解到,要是暴雨不停,洪水从淮安方向顺流而下,因河道狭小,弯道多,河水猛涨,对河堤冲击力极大,河堤年久高度厚度都不够,当时的河水平面已经与城内宝塔顶一样高了,一旦塌方决口全城生命财产将严重受害,当时,附近乡村的全体干部群众全部投入到加固河堤,日夜死守抗洪。

 图片6.png

大批耕牛拖送树上堤

  在不下雨的夜晚,我也走到不远的河堤上看看现状,那天堤上比较平静,大部分人已席地而卧,有县委领导和基层干部及乡村百姓,他们二十四小时坚守大堤上,守护抗洪救灾在第一线,他们太累了只能择地而卧或草丛或田埂上休息,而还有一批人还在坚持巡逻堤坝上,他们不停地用手电筒查看沿岸有无渗水冒泡塌陷等情况,数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漫长的河岸除了几盏脆灯和手电筒的灯光,没有电灯,岸上河边还是黑漆漆的。但见河水在月光反射下还在滚滚南下,一切还是安静的,唯有那河水弯道处,汽油灯明亮人声嘈杂,一大堆年轻人集中在那里议论商讨对策,那弯道近乎成90度角,洪水直接冲击堤岸可以掏空其底部泥土而造成塌陷决口,这是抗洪救灾的重中之重。他们用沙包、树棍、门板等填塞到堤岸外层,减轻泥土直接冲刷,这些年轻人赤着身子在河中靠双手尽全力修建这保岸的盾牌,用的手工方法抵御这疯狂的洪流,这支队伍日夜坚守在旁准备随时和更大的洪水博斗。瀑雨洪水持续不停,堤岸也在加高加厚,日夜固守保卫乃在坚持,我经常在半夜里听到阵阵铜锣吼呜,这是出现险情的警报,也是集合的紧急通知,接着就听到人群的奔跑声、呼喊声,偶或也有孩子的啼哭声,正是这些人把一次次险情给排除了。在这样持续二十多天狂凤暴雨,终于被我们的人民群众战胜了这个史无前列的洪水灾难。我在那里工作了一个月,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是战无不胜的。此事离今已六十多年了,我今年已过九十岁,当时情景是我亲眼目睹,并参与了。

 图片7.png

战胜洪水后,农民收割稻子

  如今运河扩宽了,河道更加畅通,它也成为了南水北调的主干道。堤岸边已成为了宽广的高速公路,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景观。

 

作者:原苏北人民医院院长  匡云飞  

 二〇一八年七月二十五日


图片8.png 
 

  作者简介:

  匡云飞: 1928年5月23日出生,主任医师、副教授。曾任苏北人民医院医务处主任、副院长、院长职务。1952年由上海二医毕业分配到扬州。1976年6月至1978年6月任江苏省赴西藏医疗队队长。扬州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工会委员、青年联合会委员,扬州市科协副主席,扬州市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医管学会常委副主任,江苏省等级医院评审委员会常委,美国医院管理学会会员,纽约科学院会员。从事普外科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0余年。1952年起任苏北地区医师轮训班外科皮肤科病理科教师;苏北助产学校外科教师;扬州医士学校卫生学校外科教师,扬州医专、扬州医学院外科教师。开放改革后曾在扬州市卫生局、苏北医学院、扬州医学院联合举办的高级英语培训班任英语教师及班主任。1990年曾在美国Omaha Rochister和Cliton大学医学院作学术报告三次。1954-1956获扬州市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