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风采
【120年·我与苏北的故事】我在苏北医院的舞台上
序幕:走进苏北医院
我今年78岁,做医生59年了。我有个业余爱好,喜欢登台表演。
记得那是1958年,在席卷全国的大跃进浪潮中,苏北人民医院与扬州卫生学校联合新建了“扬州医学专科学校”。刚巧,这一年我16岁从扬州中学高中毕业,被这位“邻居”录取了。从此我走进了苏北医院。
报到那天,我带着好奇,在医院里东张张西望望,忽然听到京剧《空城计》里那嘹亮的须生唱腔。循声走近一看,演唱的是一位长者,浓眉方脸带一副黑色宽边眼镜。一打听,原来他是大名鼎鼎的苏北医院内科主任杨立德,医术远近闻名啊!在这里,还有一帮文艺爱好者,每逢国庆、元旦都要开文娱晚会。
首次亮相 喜获“音乐创作奖”
大跃进期间,扬州市在北郊开挖“瘦西湖水库”,所有各行业人员,都分批去工地参加劳动。我们年轻学生是生力军,轮流去用铁锨、扁担和推车,在工地上挥洒汗水。
一天收工回来,团委书记陈邦达找我们三个学生谈话,要求创作一个节目,参加“大学生‘五四’文艺创作汇演”。我们一合计,决定写一个诗歌朗诵表演唱《瘦西湖水库畅想曲》。三个人分段写朗诵诗与歌曲。我写第三部分,并负责领诵、领唱与排练。连夜写稿、定稿、排练。我们忙碌着、快乐着,还穿得漂漂亮亮去照相馆合影。
彩排时间到了,我们热情洋溢地登台表演,偷偷地瞟着领导,等着表扬。党委书记清了清嗓子用浓重的泰兴口音说:“什么‘婆娑的衣裙,笔挺的衣裳’?小资产阶级情调!”一句话,就让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来。我尤其感到惶恐:因为这两句诗是我在“畅想”部分写的呀!可是汇演迫在眉睫,情急之下,删去那两句讨厌的诗,换上劳动服装,改成诗歌联唱。没想到,汇演结束,我们获得了“音乐创作奖”!还应邀到“扬州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
编演歌剧《红色医生李贡》 讴歌我们的榜样
1960年在西藏出了一位“红色医生李贡”,全国都在学习他的伟大精神。团委书记陈邦达抓住这个极好的教育典型,组织毕业班创作节目。我们是初生牛犊,大胆决定编写四幕六场歌剧《红色医生李贡》。我在其中参与编剧、作曲,并主演李贡。
那时正值我们临床实习期间,非常繁忙,只能利用夜晚躲进空荡荡的食堂,在昏黄的灯光下,饿着肚子,沉浸在创作的快乐之中直到深夜。那是我国最困难的时候,纸张紧缺而且都是粗糙灰暗的“再生纸”,但是就在这样极其艰苦贫乏的物质条件下,我们仍然以满腔的青春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认认真真谱写并演出了一位红色医生献身边疆的壮丽诗篇!
热演话剧《年青的一代》 树立远大志向
1963年四幕话剧《年青的一代》剧本发表并演出后,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团委书记陈邦达敏感地捕捉到这一信息,提出排演计划。党委同意从医院学校统一选调人员组建“业余文工团”。我参与导演,并扮演主角林育生。时间紧凑,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有条不紊,如期在医院礼堂彩排和正式演出。
当年没有舞台演员使用的麦克风,完全靠嗓音传递到礼堂的最后一排。没有想到,整个演出,场内秩序井然、鸦雀无声,效果非常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扬州市文化馆闻讯前来邀请我们公演,我们同意来医院包场看演出。结果先后演出八场,场场爆满。最后一场是应扬州几所高校邀请,到苏北农学院大礼堂演出,因为观众太多啦。
排演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智斗》 获得一等奖
文革期间,全国大唱革命样板戏。1971年扬州市组织全市各行业汇演,医院要求各科准备。几个外科医生一起商量。我指着汪宪庄的大肚子笑着说:“这不是活脱脱的胡传魁吗?”他反唇相讥:“你像刁德一!”肖文恩做了个鬼脸:“我来个刁小三吧。”潘明德撇了撇嘴:“看来我只能当刘副官了。”请护士吴桂芳和高明娟分别做阿庆嫂AB角。这些人凑在一起正好演《沙家浜》的“智斗”。于是利用业余时间排练,请来扬州专区京剧团的演员和琴师帮助我们吊嗓子、正唱腔、上板眼、走台步。医院后勤的老裁缝带我们到“飞机楼”顶层阁楼里,翻出“浸会医院”留下的羊毛毯,染上颜色,量身裁衣,做了军装。首先在医院汇演,得到一致好评,被推选去市里。在“红旗剧场”延续多天的扬州市大汇演结束后,我们获得了一等奖!
演出话剧《于无声处》 反思“文革”
1978年,经历“文革”浩劫,上海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犹如一声惊雷,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医院政工科长徐振东得到信息,在领导的支持下,在全院校选拔人员,组成《于无声处》剧组,分工负责。我在剧中扮演何为。
为了提高演出水平,找到上海戏剧学院曾获电影百花奖的祝希娟为我们说戏。回来抓紧排练,很快上演。医院礼堂挤满了人,都说好看。又为学校连续演出两场,也是爆满。扬州市总工会得到信息,邀请我们到“工人文化宫”公演,都获得了满堂彩!
尾声:余韵悠长
而今,62年过去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当年台前幕后的同伴们,不少已经作古。健在的老同事们见面时,还津津乐道往日文娱演出的盛况,仿佛又回到那难忘的年轻时代。实际上,排戏和演出是我们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很辛苦,很快乐,终身难忘。
当年,那些院校家属小孩,是最热情的小观众。他们脚前脚后跟着演员跑,但是演出的时候都能安安静静地在看。现在他们分散在国内国外不同的地方,组建了“昔日邻家兄弟姐妹”微信群,把我也拉了进去,说都是我的“粉丝”。他们在群里交流许多童年观看演出的趣事,有的还能记得剧中精彩的台词呢。
去年底,我们组建了《于无声处》剧组微信群。其中有担任导演并扮演老革命梅林,现在已经88岁高龄的李兵老师;有当年的发起和组织者徐振东;还有扮演何芸,当时刚毕业来苏北医院的顾健。我们一起回忆着、交流着、快乐着,共同期盼:花开疫散再相聚!
“我在苏北医院的舞台上”附图
《瘦西湖水库畅想曲》全体合影 第2排左起第2人是作者
《瘦西湖水库畅想曲》应邀到“扬州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后的“稿费通知单”
四幕六场歌剧《红色医生李贡》节目单 正反面
四幕六场歌剧《红色医生李贡》全体合影 后排右起第5人是作者扮演的李贡
四幕话剧《年青的一代》第三幕剧照 中坐者是作者扮演的林育生
京剧样板戏《沙家浜·智斗》剧照 右侧第一人是作者扮演的刁德一
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前排右起第1人是作者扮演的何为
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剧照 左起第2人是作者扮演的何为
四幕话剧《于无声处》全体演职人员合影 前排右起第1人是作者扮演的何为
作者简介:
杨邦杰,主任医师,教授。
1961年毕业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从事病理学诊断、教学和科研五十余年。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与奖章。
曾任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 博士后研究员、癌症分子研究室 高级研究员和 医学病理学系 客座教授,有两项分子医学研究成果 世界领先,并荣获该大学颁发的杰出工作证书。
曾任扬州大学医学院 病理教研室主任,上海瑞金医院浦东分院 病理科主任等职。
1976年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苏北人民医院病理科创建工作;1989年创建扬州市病理诊断中心任主任;2000年创建 圭亚那首都医院病理科 任主任,并荣获杰出工作证书与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