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北风采

【120年·我与苏北的故事】六月花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提到“扬州的夏日”,许多人会联想到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以及里面描述的瘦西湖,小划子,折好了搭在腕上的褂子,手里摇着的扇子……而我呢,在这夏日,总会联想到那一年,我和苏北人民医院之间的故事。

时光倒流到二十五年前,盛夏,就像眼下的这个季节。蝉鸣阵阵,仿佛在催促人们赶快完成一件件任务。没错,年轻的我正需要完成人生的一件重要任务:生孩子。“小车”美美的,足足推了九个月。什么时候“瓜熟蒂落”呢?我盼望着——早点“卸货”一身轻;担忧着——影视里那些挣扎喊叫、大汗淋漓的场面简直就是惊悚预告片。

那天凌晨,四点多光景,我的身体出了明显的状况:羊水破了!我意识到,离预产期虽然还有半个月,但小家伙按捺不住,快要冲出来了。我们家住城郊,新城河路西侧,建卡产检的苏北人民医院在市中心,相距约五公里。条件所限,也是情急之中,先生用一辆自行车,一路颠簸,把我驮进了医院。

接下来的时间,是所有母亲必须经历的艰难:阵痛。内心对分娩的恐惧,与身体的痛,交织在一起。幸运的是,感恩的是,难忘的是,最美的她们,医院的医护人员,像天使一般,在我身边。

在那最无助最凌乱的时间里,是素昧平生的她们,可亲的陌生人,陪伴着我,支撑着我。

我记不清她们的相貌,但记得她们真诚的微笑,温和的眼神,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莫大的力量。从那些微笑和眼神里,我读到了信任,读到了理解,读到了鼓励,读到了宽慰。“深呼吸!坚持!”她们有时俯下身来,向着我,教我方法,声音很轻柔,如同在安抚自已的家人;那声音又是坚定有力的,包含着专业女性特有的沉稳,令人笃信不疑。

最后的“冲刺“,更是难以忘怀。

因为体质弱,来医院的路上又流失了不少羊水,宫缩力道不足,我完成任务不算漂亮,经历了短暂的痉挛和昏迷。后来,我的出院单上写着“难产”“产时子痫“几个字,便是那场景的忠实纪录。

有惊,却无险,因为她们在我身边。技术精湛的她们,什么复杂情况没见过?什么瞬息变化不能应对?我看不到当时的场景,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在我失去意识的时间里,她们争分夺秒,默契配合,紧张而有序,没有选择剖腹产——避开了大手术对人体的伤害,硬是凭高超的技术,成功帮助孩子来到人间。

故事还没有结束。当我醒来,睁开眼睛,自己正躺在产床上,随即听到耳边一声亲切的询问:“你们家的桂圆汤呢?”大概扬州有产后喝桂圆汤的习俗吧!可我和先生从外地刚来扬州不久,对习俗一无所知,准备无从谈起。

意外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尴尬,就喝到了桂圆汤。哪里来的桂圆汤呢?原来是善解人意的医生,或者是助产士吧,没有片刻犹豫,从同室的产妇那儿匀来了一杯,插进吸管,体贴地递到了我的唇边。那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好喝的桂圆汤吧?那一刻,我的嘴里,甜甜的,心里,也是甜甜的。身在异乡,被真诚呵护的滋味,别提有多甜了!

那时的我初来乍到,扬州于我,人地两疏;那时的她们,却春风化雨,待我如亲人。毫无疑问,这非但给了我第一时间周到的帮助,还给了我一生为人做事的启示,那就是仁者爱人。

我和苏北人民医院的故事,后来还有续集。

我现在工作的街道办事处,和医院是近邻,常常有工作上的互动:邀请专家到社区,开办公益讲座,科普健康,提供义诊;组织居民们参加医院开放日活动,走近那些平时管理严格、闲人免进的神秘空间,零距离了解医疗事业的蜕变;春节前,排好困难居民名单,医院领导亲自率队入户,捐款送物,送上寒冬里的暖意。

因为喜好文学的缘故,我还结识了几位医生朋友,既有专业素养,又多才多艺,有许多共同语言,成为我生活旅途中可爱的同伴。

好故事太多了,不胜枚举。但我最动心的,还是那属于我的扬州的夏日。

我不止一次想过,要送一束花,去寻找,去献给她们,以表达我发自肺腑、受益一生的感动。可是,什么样的花,才配得上她们呢?六月,凌霄怒放在墙头,荷花玉立在湖上,她们,俨然花一丛,盛开在我的心里。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00811175103.jpg

王桂金,笔名闲云,江苏兴化人,乐业安居于扬州。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理事、市诗词协会理事。偶有散文、诗歌、诗词发表,著有散文集《广陵走笔》,参与编著旅游散文集《如梦如歌 新疆新源》。